新编大型豫剧《王熙凤》编剧、导演专访——饶骞

中国戏曲学院2019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剧目豫剧《王熙凤》自立项以来,积极排练调整,该剧目团队主要由中国戏曲学院在校研究生组成,在学院老师指导下,从创作、制作、演出,创新合作、分工明确、各展所长。本期采访嘉宾是豫剧《王熙凤》的编剧兼导演——饶骞。

饶骞,中国戏曲学院2016级戏曲导演专业研究生。

编剧、导演的豫剧小品《发糖》被中国戏剧家协会评为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入选剧目”;整理改编的豫剧《蒋琴心》(《三拂袖》)由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演出。

执导的小剧场昆剧《忘川》和小剧场豫剧《崔氏与朱买臣》分别获得学院第二十一届和二十四届“12·9”戏曲节“优秀剧目奖”“最佳导演奖”“评审会大奖”等多个奖项。曾担任学院2015年研究生新创剧目京剧新编历史剧《许穆夫人》副导演。

创作豫剧《王熙凤》的初衷是什么?

我一直对《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情有独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将其和我的“母剧”豫剧结合起来。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之后,我觉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似乎和豫剧的艺术特色更能够吻合。“从经典入手、向名著学习”,我怀揣着一颗对古典名著和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探索戏曲编、导一体化的创作本质,期待通过自己的编剧构思和导演技法让古典名著和戏曲艺术在今天碰撞出光彩夺目的火花。

豫剧《王熙凤》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首先在剧情的设置上,我们选取了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章节加以改编,以王熙凤为切入点,传奇般地演绎了一个封建时代和家族的兴衰荣辱史,发人深省;其次在表演上,我们将传统戏曲表演程式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比如第一场鸳鸯行酒令时的“扇舞”和最后一场王熙凤在狱中的水袖表演,将戏曲传统程式表演技巧重新组合,使之在剧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演员阵容可谓是实力非凡,豫剧《王熙凤》的最大看点就是女性角色之多,在我们的戏里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用七个字来概括就是“青春、靓丽、学院派”。虽然豫剧《王熙凤》是发生在书中的故事,但是却是我们这样一群现代人在进行创作,每一个女性角色我们都为她赋予了符合现代审美的特点,以期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排戏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豫剧《王熙凤》是我在校期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大戏,同时也是我的毕业大戏。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从案头到排练场的过渡。我自己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有时候对于一些场景处理上会缺乏巧妙构思,幸亏有一个配合默契的好团队,我们在一起集思广益,运用灵活的形体设计和舞台调度,攻克难关,同时也增进了剧组之间的感情,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你眼中的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位具有多重性格的复杂女性。在那个封建社会的大家族里,她既是恩威并施的掌权者,又是舐犊情深的母亲;既是渴望得到丈夫关爱的妻子,又是保卫自身爱情不容侵犯的女强人。她是一位在各种身份和矛盾之间形象立体、性格丰满、值得同情的女性。

在剧中,除了王熙凤最喜欢哪位女性形象?

刘姥姥吧,哈哈哈……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笑,她在第一场是一个喜剧角色,豫剧《王熙凤》是一出具有悲剧色彩的剧目,刘姥姥的出现起到了一个调和作用,悲与喜的交融使整出戏更具有人情味。刘姥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存在于大观园中,与王熙凤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除了展现王熙凤跌宕起伏的一生,还从侧面表达出了我们对人性真善美的弘扬。

作为编剧和导演,有什么想对观众说的?

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豫剧《王熙凤》领略到古典名著和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我们作为未出校门研究生,或许在艺术创作的某些方面还略微稚嫩,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豫剧《王熙凤》表达出我们对于经典名著和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作为新时代的国戏学子,应当担负起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我们希望通过现代视角和观念,将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