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介绍

研究生处立足于戏曲教育事业的科研和学科特色,志在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努力提升科研水平,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我校学位点建设稳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研究生教育也从1995年单一研究方向发展为现在共30个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办学机构。

一、学位点布局

学校现有艺术学一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戏曲与曲艺、音乐两个专业硕士学位(艺术硕士)授权点。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汇聚学科队伍,培育学科氛围,建立了以艺术学为核心,多学科专业相互协同、互补共进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格局。不断强化、彰显戏曲本体学科特色和优势,促进舞台美术设计、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管理等新兴及交叉学科专业发展。

 二、导师队伍建设

我校始终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持续深耕,通过导师遴选、培训、考核等多维度举措,打造了一支肩负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使命,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与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目前,我校研究生导师总数达 134 人,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导师队伍。其中,学术型导师 23 人,专注于学术理论研究与创新;专业型导师 61 人,深耕戏曲艺术实践教学;兼任导师 37 人,来自行业一线,兼具丰富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外聘导师 13 人,引入校外优质资源,拓宽学术视野。不同类型导师相互补充,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导师矩阵。

导师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艺术基金项目数十项,在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舞台艺术创作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同时,导师们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广泛涉及戏曲史论、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多个领域,有力提升了学校在戏曲学术界的影响力。多名导师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充分体现了我校导师在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此外,导师团队积极投身教材建设,出版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多部。这些教材紧密结合戏曲艺术教育特点,凝聚了导师们的教学经验与学术智慧,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以打造高端艺术人才为目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环节、加强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措施,按照“突出特色、积极发展、调整结构、强化管理、提升质量”的方针,积极扩大规模,努力提升质量,科学推进管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基点,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加强系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为切入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推动我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

针对硕士研究生类型,进行统筹规划,分层构建,突出特色,扎实夯实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推进与社会各表演院团、地方戏曲艺术研究单位、社会专家群体、剧院剧场等社会资源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机制;针对重要的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联合国内艺术研究单位、科研团体对研究生科研成果进行纵向开发,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构建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完善“国戏研究生教育微信平台”,加大研究生论文、创作作品、文艺评论、作品赏析的推送、发表和展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把握文艺传播规律,实现教育发展共享格局;构建研究生学术实践平台,在发挥各专业专长基础上,打破各系部专业壁垒,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打造我院研究生教育品牌:搭建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剧目实践平台;建立研究生学术风采国戏论坛平台;搭建研究生观摩鉴赏艺术评论平台等等。

深化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研究生“学术、创作、艺术评论、社会实践”四位为一体的培养格局,为研究生学习、实践、科研创作建立稳固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近年来,研究生在学校的精准定位培养下,积极参加学院、社会各界艺术创作活动。近年来,参与活动累计百余部,发挥自己所学,致力于科研与实践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出版十部研究生论文集,学术论文总量数百篇;研究生观戏评剧活动,收录推送优秀剧评近1000余篇;研究生学刊《薪馨戏谈》已出版四期。在创作实践方面,累计孵化推出62部研究生创作剧目,涉及京剧、豫剧、越剧、二人台、昆剧、评剧、晋剧、歌仔戏等21个剧种,突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舞台与电影的跨界,赢得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研究生师生参与人次2500余次,产出创作成果的同时,积累了17万余文字成果,实现了创作与研究的同推进。获61家科研院团、文化企事业单位支持合作,12个项目完成落地孵化推广,取得与地方院团的产学研艺术成果转化,与3家单位共建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携作品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黄河戏剧节、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北京国际电影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等重要活动101次,线下观演人数超5万人次,线上观演超10万人次,其中戏曲舞剧《临川四梦》、小舞剧《聊斋》、独幕剧《默语》,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项目;研究生创作剧目实验戏曲《青天》,入选文化部内地与港澳重点文化交流项目;研究生创作剧目豫剧《鱼玄机》,参赛“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荣获剧目铜奖,并包揽十一个单项奖,实行研究生产学研教育成果转化,授予演出权于河南豫剧院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