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游子吟》剧评集锦

 

 

越剧《游子吟》剧评

文/张凌羽

对于我个人而言,越剧是极其亲切的一个剧种,曾记桂子山头,一群向往着戏曲舞台上种种美好的姑娘们,手执折扇,身穿蓝衫,在高职操场的舞台上笨拙地端腿跑圆场,天南海北的舌头,都学着吴侬软语,咿咿呀呀地唱着青青荷叶清水塘……

所以在戏剧场外面时,听得里面越胡悠扬,恍惚竟觉得错了时光。

不是此生挚爱的红楼,也不是让我两个钟头哭了三回的梁祝,仍是小巧玲珑,却不再是郎骑竹马绕青梅的轻盈。游子吟,这个主题的沉重,堪比清风亭。

清风亭,讲父母恩大于天;吴汉杀妻,讲忠孝难两全;四郎探母,讲母子情深;秋胡戏妻,这样一出饱为诟病的调戏妻子的戏,却也有在老母亲威逼下向自己其实亏负了许多的妻子陪情的情节。母、子、媳,其实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最为核心的一组关系,传统戏对于这些问题的演绎和思考,往往真实惨烈而不着痕迹。越剧《游子吟》,委实是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付诸更多的诠释和思考的。孟郊、青梅竹马、母亲、妻子,这些人物的设置很到位,但都还不够深刻,初衷希望反思,最后依然披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大约再长几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

正视这个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核心问题,并融入当代思维的思考,是这个戏的“新”之所在,殊为不易。

但是整体而言,整部戏的戏剧结构还有待斟酌。孟妻临产的一场中,全程气氛达到高潮,孟郊幡然醒悟,剧中最核心的矛盾的核心解决了。此后的数场戏,都在平平抒情,讲述一个阶段,一个状态,一种心境,独独缺少戏剧极为重要的行动,也自然缺少因行动而生发的情感,使得之后演员大量饱含深情的对唱,缺乏足够的动机,颇有为唱而唱的痕迹。

孟郊的软弱,母亲的为儿好又很慈爱,青梅竹马的毅然决然,妻子的圣母光环,其实搭在一起,有很多不契合的地方。母亲的性格并不十分固执独断,孟郊的软弱的原因何在?孟郊的青梅竹马,倘如剧中所演两句“为他好”就完全失了主意,孟郊对她的欣赏在哪里?孟郊的妻子,对于孟郊的冷落,真的是默默忍受并视婆婆为至亲吗?须知婆婆正是造成她不幸福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啊。看这个戏,很容易知道创作者试图表达什么,大方向的人物性格设置是没问题的,一个矛盾的老娘,一个委屈的妻子,一个心中的白月光,一个缺乏行动力的儿子、丈夫、意中人。但从观众挑剔的眼光看,对于人物性格细节方面的处理,深入挖掘多加斟酌,对于全剧而言,应是有益的。

另外,越剧唱腔流派在剧中的运用,是很值得借鉴学习的。孟郊,尹派小生,温柔风流,较为适合剧中孟郊这样不甚刚强,较为软弱的青年男子形象;孟郊的青梅竹马唱袁派,袁派刚健有力,也符合梦莹说断就断,果断决绝的行为;孟妻唱王派,曲似潺潺流水,看似平淡无奇而韵味悠长,也符合孟妻温柔沉默,贤惠淑德的人物性格;孟郊师父唱张派老生,韵味醇厚,确是一个老学究形象。孟母的唱腔,偏傅派又不全是傅派,还融入了其他流派和其他音乐形式的元素,这样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又有调整变化,符合母亲的形象,若纯用傅派塑造孟母,则会过于轻俏,不够沉稳,做了调整之后则贴切的多。

 

《游子吟》观后感

文/吴昊

《旧唐书》载孟郊事,云:“孟郊者,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愈一见为忘形交。年五十,得进士第,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郊闲往坐水旁,裴回赋诗,而曹务多废。”孟郊屡试不第,年近中年方才得中进士。坎坷追求仕途之路,亦是该剧的重要故事线索。每次儿子要离家赶考,母亲总要到桥边相送,带着对儿子的期盼、对儿子的挂念和对儿子的嘱托,总是泪流满面、哭哭啼啼。这是一位做母亲最真实的写照。每当儿子落榜,母亲从无责备,而是更加用心的去呵护。这更是一位做母亲最真实的写照。当孟郊最后站在江头,高声吟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时候,观众们都会深切的感知到,这是对母亲的爱最大的回报。

水墨图画的大背景,旋转的圆形舞台,简易的装饰道具,共同构成了一幅诗意的舞台场景。水墨图画的背景,使得整个舞台充满了中国文化所独具的写意美学,也充满了江南水乡悠扬婉转的细腻景致。旋转的圆形舞台,丰富了场景的转换手段,同时也非常符合戏曲灵活的时间与空间转换理念,尤其在表现母亲为儿子践行的抒情场面,旋转舞台配合流动的幕布,使得爱与不舍,充满了舞台的每一个角落。

舞台中间那座有江南风格桥,成为人物悲欢离合最好的见证。“桥”与桥边的“水”,自古以来,就是见证人间酸味的常客。“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等等等等,皆是借“桥”借“水”,写尽天下真情的千古佳句。台中的这座江南小桥,或高或低,或南或北,见证了孟母送别的泪水,见证了孟郊失意的哀叹,见证了心盈碎心的回盼,见证了新人得中的荣光,见证了诗人内心的感叹,更是见证了千百年来光辉不散的母爱与这首诉尽游子深情的《游子吟》。

 

观新编越剧《游子吟》有感

文/饶骞

新编越剧《游子吟》诗意地呈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作改编成的越剧舞台作品,首先在剧本的结构上,编剧以精炼的手法结构了以诗人孟郊的爱情线和母与子的亲情线两条线相互交织在一起。从孟郊和青梅竹马的心盈两人由相恋到分离、对母亲由误解到感恩、对妻子兰英由冷淡到关爱,描写了一对不平凡的母子的心路历程。值得说明的是,剧中并没有刻意地歌颂母亲,而是通过一系列平淡无奇的小事,如为儿子缝制寒衣、悄悄尾随送别、灯下缝衣等一系列的舞台事实穿插,于平凡中见真情。对于剧中的主要事件:母亲为了儿子的前程忍痛劝说和儿子青梅竹马的恋人与儿子分离。也可以说,母爱在这里是自私的,但同时也是无私的。后来看到儿子因为这件事情而每日里痛苦万分,从而对当初的自己的劝说产生了愧疚,并且向儿子表达了歉意,甚至祈求儿子的包容和原谅。其中最打动观众的两句唱词“世上做娘无人教,全凭初心一世修”可谓是全剧的点睛之笔,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位慈母的形象。

其次,导演对于舞台调度的处理也是相当的简洁和明了,尤其是对于“画眉桥”的运用。每次重要的舞台事件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座桥所展开的。在这部剧里,画眉桥既是一座真正的桥,又是通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一座桥梁。它可以将青梅竹马的恋人无情地隔开,又可以将母子之间的感情架接起来。直到最后结束,母亲站在了这座桥上,似乎又将此桥升华成了一座“望儿桥”。

最后,个人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本剧在舞台节奏方面,尤其是后半场的呈现,稍显的有些拖沓,如果能够再紧凑一下的话可能会更好。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小小建议。

 

《游子吟》剧评

文/佘理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朝诗人孟郊数千年前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吟诵,借助越剧《游子吟》的演出,回响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观众们被这份真情感动,积淀在心里。

越剧《游子吟》以母爱为中心,串写了孟郊在面对家庭、爱情与事业时的成长与抉择,以及母亲的爱在这一系列变动中的决定作用。

爱情,是影响主人公生活的重要情感主线。孟郊与乔心盈青梅竹马,相知相解,相念相扶,本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可因孟郊赶考失败,他二人的婚事遭到了心盈家长的反对,并以革去孟郊功名作为威胁。心盈为了不破坏所爱之人的美好前程,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孟郊。离开,不是放弃,是为了让所爱之人活的更好。第二段感情是从没有感情开始的。为了缓解孟郊因情而生的伤痛,母亲为孟郊另配妻室。妻子贤良淑厚,她爱着孟郊,敬着婆母,支撑着家庭。但孟郊却心心念念只想着那段旧感情,对妻子的好视而不见,对妻子的爱视若无物。妻子将这一切隐忍于心。孟母爱着自己的儿子,面对儿子因感情而来的伤痛,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母亲看似是孟郊这两段感情的局外人,但实际上却是孟郊心伤的隐形安慰。正是由于母爱如日光月辉般的抚慰,才让孟郊从这两段感情中逐渐的得到了真正属于他的人生启示,让他明白了家的意义和爱的真谛。

 

《游子吟》剧评

文/魏熠豪

《游子吟》是讲孟郊的前半生,从与心盈的爱情为了中举被月娘狠心斩断,与兰英结为夫妻后一直心心念念心盈,对母亲心有怨言,整日酗酒卖嘴,直到兰英要生产前他仍沉醉不醒,一阵凉风吹过,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妻子面临生死,他终于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悔恨自己,从此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乐乐出生后,孟郊中举,母亲从乡下来找他,在走时,不是他考试的时候母亲的叮咛而是他不住的叮嘱母亲,三代同堂于渡口,脱口而出《游子吟》…整体的戏剧结构很紧凑,也符合当下人的生活,好多爱情在遭到反对遭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怨恨他人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忠孝,仁爱在烛光映针线中丝丝戳中人心。

在舞台设计中,使用了转台,转台与画眉桥很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画眉桥与小河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转台藏在了岸上的几步台阶里,画眉桥可以升降在不需要的时候降到岸上形成一个平面。这组舞美运用了正负形,将河的水纹做出来,负形便是河水,很机智。背景幕是一个滑动的车台,上面有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在需要的时候会随着传送带左右滑动,但那个像叶子形不太明白为什么,它的开合有些生硬。戏里最多的就是哭戏,嚎叫声比较凄惨。舞美运用了双转台,圆是中国的核心,剧情的开合,孟郊由对母亲的烦到责备再到对母亲的理解和爱都围绕着圆转台而发生,它不仅是舞美的手法更是中华民族的魂,它是连续性的,真正的幸福是无因无果的。

整体挺感人的!

 

《游子吟》剧评

文/刘芯男

《游子吟》描摹的是普天下那些含辛茹苦、付出一辈子的母亲,她们平凡、不易,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痛苦欢欣,在与孩子的和睦、争吵中一起成长,没有人教她们怎么做母亲;她们为孩子付出的一切,也不知是对是错,然而因为平凡,她们伟大。全剧曲折的剧情,母子情深,催泪感人。

该剧保持了传统特色,填充的是现代情感,是将情感的小侧面做了最大可能的放大与聚焦,最终将一个古典的人物关系做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隐喻,特别是“世上之事谁主宰我的半生谁断送?”,这正是人在时代与社会里永恒的感慨与思辨。

作为诗人的孟郊,功名上历经了数次落榜的遗憾,感情上经历了与青梅竹马爱人的错失。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有他困顿生存困境,体现他作为苦寒诗人的生命风采。对于亲情的描绘,则展现了为人子、为人夫的一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真实的孟郊。人生有无数次离别,吟诵《游子吟》时的离别,最是催人泪下,河岸边送别,母子经历了许多次,离别总有相逢,但这一次,年迈的母亲可能等不到下一次相逢。

生活就是细水长流,遇着的不顺就是河流中的一些小石子,激不起动人心魄的千层浪,确实平实而沉缓,孟郊在现实社会里屡屡遭遇小石子的坎坷,但家人的亲情关爱总能够给予这位悲凉诗人一丝温暖,总不至于太过暗淡。

 

游子离家衣在身,相看无言还有情。

——越剧《游子吟》

文/李涵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原诗讲述的是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简单动作,赞颂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要将短短的一首诗,扩充为全本的大戏,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并且,由于原诗本来的厚重深度,在创作过程中很容易把基调定的过于沉重,但越剧《游子吟》中,更多的是小情小趣,孟郊有面对前程的困惑,有面对殷切期待的母亲的压力,有面对旧爱的苦痛,有面对妻子的不耐和内疚,这些矛盾很容易写的过于苦难,但编剧在编写时,更多的是轻描淡写的叙事,更多的是平淡如水的温润,甚至在一些情节中,还有许多富有趣味的地方,例如孟郊屡试不中,周围人吐槽“又去赶考了”,配上的舞台提示是第二年,几年过去了,许多年过去了……面对苦难而不着重描绘,在平淡中更添俏皮,这是一种诗意的雅致与情趣。

在人物塑造方面,《游子吟》中,除了旧爱的父亲为了女儿幸福的棒打鸳鸯,没有谁是真正的坏人,时也命也,都是阴差阳错。没有激烈的矛盾,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极端的跌宕起伏,但依旧将母亲对于儿子的感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亲情无法言语,却尽在深夜油灯的针线之下,离别的不舍难以言说,只能将棉衣缝了又缝。为人父母,都是今生第一次,没有教坊老师,只有爱才是动力的永恒。

 

越剧《游子吟》剧评

文/俞思含

4月25日,在研会的组织下,我们有幸观赏到了我院颜全毅教授编剧的新编越剧《游子吟》。

全剧主要讲述孟郊与孟母裴月娘的母子之情。纵观全剧,最大的亮点应是剧本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写法。全剧没有只赞颂孟郊,只关注他是如何成为伟大诗人的。而是着重描写他成长的过程,在这其中,他和母亲有过矛盾,他本人亦有过年少叛逆的时候,最终一切误会消失殆尽,他怀着感恩之心创作千古名诗《游子吟》。

全剧紧紧围绕“情”之一字。而编剧的高明之处,在于所刻画的这种“情”没有因过度拔高而虚浮,相反,编剧写了一种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情。正如编剧所说:“我写的孟郊和母亲的关系是普普通通的、从古至今的大部分人都会碰到的关系”。因此,剧本里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立体可亲;每一个矛盾冲突,都清晰有戏,打动人心。全剧无论情节还是唱词,均清新流畅,却又耐人寻味,兼具“世事辗转,往事如烟”的深层人生况味,让人笑中含泪,哀而不伤,可见作者功力。

除了剧本,全剧在导演手法、音乐、舞美、服装造型上,均可圈可点。全剧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没有闲笔拖沓之处,舞台呈现具有江南地区的鲜明特色。综合起来,呈现出这版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编越剧。

 

观越剧《游子吟》有感

文/李国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大诗人孟郊的经典诗作传唱千古,终于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奏响最强音,越剧《游子吟》用它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出一位伟大的慈母的形象,昏黄的灯光下,一位慈母紧紧地抓着手中的针,为远行的儿子缝着寒衣,画桥之上,那个佝偻的身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去的儿子的身影,伴随着宛转悠扬的越曲调子,这个平凡、不易却又伟大的母亲,让观众为之动容。

孟郊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然他聪慧异常,饱读诗书,谁知命运却跟他不断地开着玩笑,他屡试不中,直到四十多岁才谋得了一个小官。在他的人生历程里,母亲在他身边为他撑起了一片天。剧中,孟郊年轻的时候与心盈青梅竹马,彼此相爱,可心盈之父嫌贫爱富,威胁孟郊分手,母亲护儿心切,无奈违心劝退心盈让她另嫁他人。孟郊正处在青春时期,于是性情大变,开始叛逆,之后孟郊娶了林月英为妻,却非其所爱,打入冷庭,对母亲也一直有误解,与母亲发生争吵。这里的孟郊就像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般,内心不成熟,眼光只在眼前,而母亲却是耐心的教导着他,孟郊得知是母亲拆散姻缘,与母亲争吵,最终大雪之夜母亲告诉他要继承家风,相亲相爱,一番话才让他醒悟,母亲是他人生路上的铺路石,是他的人生旅途中的明灯,为他的心灵筑起了精神长城。最终母亲年迈思归,孟郊渡口送别,百感交集,吟出千古绝唱《游子吟》,感人肺腑,直击心灵。

在感动之余,我觉得在人物塑造上,还应该把孟郊这个角色塑造的更丰满一些,展现出他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才子的独立的性情品格来。

 

越剧《游子吟》剧评

文/张宇

越剧《游子吟》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主人公孟郊自小丧父,家境贫寒。幸喜读书有天份,年纪轻轻即满腹才华、出口成诗。“萤窗雪案秋复春,只为常怀济世心。男儿趁得好东风,壮怀诗心凭青云。”十八岁时,孟郊首次离家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失败而归。此后,屡试不中,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谋得一个小官。戏中人无论是爱情的缺失,还是仕途的坎坷,道尽人生郁郁不得志的苦楚

“路迢迢,水清清,游子泛舟行。”从希望到失望到悲愤到惊喜到醒悟,孟郊在母亲一遍遍的唠叨叮咛声中,一次次离家远行。蓦然回首,“渡口老,行人旧,惟有秋色年年新”,还有慈母黄昏中孤独的背影。“这部戏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饱含着亲人之间的情感。”导演杨小青表示,和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一样,戏中的孟郊有着对美好前程的憧憬,又有遭遇失败后的灰心和自我放纵,夹杂着感情挫折带来的巨大痛苦。然而,在孟母的鼓励和爱心的感化下,孟郊终能以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母亲、妻子,用脍炙人口的诗歌抒发爱国爱家的情怀。

新编越剧《游子吟》没有像其他名人戏一样展现人生风光和伟世功绩,而是以歌颂母爱的伟大,呼唤家庭美德和家教家风传承作为重点。戏里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匠心独具可以让每一位观众找到戏中的“我”,找到情感的共鸣。

 

越剧《游子吟》

文/霍晟

国家大剧院版的越剧《游子吟》观后从舞台设计的角度上讲我认为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舞台设计的主体结构是有两层转台组成的。外面的一层比较大的转台加上里面一个小转台来组成整个的舞台主体,配合一些吊景和后面背景幕的变化完成戏剧进程。

有几个点的运用是非常理想的:比如,转盘的作用和后面景片的同时动态展示,船感表现力十足。由于两层转台的同时逆向转动在视觉上有时空恍惚的感觉。

此外有一些不得不说的问题点,比如起来的这层拱桥被人踩到之后摇晃的太厉害。由于在小转台上再升起来的拱桥被踩起来摇晃的厉害。但是观众明显能感觉到这个摇晃时不可避免的舞台效果而不是设计师有心为之。这样的问题应该在我自己的设计或实践中多多考虑进来。

说一下除了舞美,我自己认为的戏剧问题:戏里说到的“除了银子,穷的什么都没有了”,这句话被表演出来,实在太跳戏了。本来应该是感染人的动人之处看,几次情绪渲染的地方和应该被安排作为感人之处的点,观众的反应居然是笑点,我认为这是不可否认的失败之处。

此外,用的一个过于真实的点,游子没有接到衣服占上了水,这一点我认为过于真实,与戏曲的虚拟性距离太远。现在的戏曲虚拟性自然不能完全保持虚拟性,如舞美的具象化过重,虚拟化减弱我们姑且都能接受。但本剧中的真水、真床、真雪等的运用我认为确实值得考究。还有一些动作设计,如书生像超人一样直接在地面上滑动冲刺。

 

《游子吟》剧评

文/刘小娜

非常有幸昨天与国家大剧院观看了《游子吟》,故事讲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越剧《游子吟》极力塑造为儿子远行缝补衣服的“慈母”,折射出普天下含辛茹苦、付出一辈子的母亲,她们平凡、不易与伟大,把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为当今不同于孟母对孩子的爱而表现出来的溺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剧很好地为我们和现代的父母起到警醒的作用。

在剧本的编排上和内容的表现以及演员的表演上都很好的突出剧目的主体,情到深处不自然的会让人跟随剧中的情节潸然泪下。

在舞台上大背景是一个用曲线组合出来的带着南方水乡意蕴的大幕,可开合,开后露出后面的水和远山,在舞台上大的舞美是两层可逆可顺时针旋转的平台,中间有一个升降台,对于一个戏曲来说可谓是大舞美大制作,但从效果上来说,平台的旋转配合后面山水的背景,会产生人随景动,船在水上游的视觉效果。

此外舞美的大制作有优点也会不可避免的暴露出其缺点,在有一场景中,前面的两排柳枝从上空垂挂着,所有的表演气氛都很到位,可偏偏,柳枝有一个可以左右摇摆的装置,估计是想表现柳枝随风摆动的效果。但在我看来效果确实是达到了,但有点过了,抢了演员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