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观摩剧目《万尼亚舅舅》剧评集锦

 

 

几个理想主义者的喃喃自语

——评《万尼亚舅舅》

文/赵悦

十月的夜,还未深秋,天已寒凉。好友几人于天桥艺术中心观契诃夫经典戏剧《万尼亚舅舅》,气氛蔓延,心中甚暖。

落座既定,心便沉入舞台。两个小时中,一幅田园生活图景渐至舒展又戛然而止,复缓缓闭合,我们窥视着万尼亚舅舅的生活侧面,这个被教授大人耽误的中年人,一生为庄园和别人操持,当时间流逝,曾经的“信仰”之载物分崩离析,万尼亚舅舅无法接受事实,在痴狂、反抗和颠灭自我无果后,索尼娅与舅舅的一番道白,展现了时间的流向、生活的一如既往与人生的归宿。

观剧时分,我在想,“万尼亚舅舅”,是索尼娅的人物视角吧。索尼娅是始终陪伴在舅舅身边,最了解舅舅苦楚的人。尽管庄园里还有舅舅的母亲,但她年事已高并执着崇拜着教授,而索尼娅——这个年轻的、散发着朝气的鲜活的未经世事的生命,给了万尼亚莫大的安慰,而舅舅的存在也冲淡了许多索尼娅自己的教授父亲大人的凄漠与后妈的冷淡,反而使他们相依为命之感日愈浓烈。在二十五年间,舅舅听索尼娅的话,索尼娅帮舅舅维持整个庄园中人们的生存,辛劳地付出着,这部四幕话剧中,若说无其他人物便无法构成戏剧的支点,那么,《万尼亚舅舅》则从剧名,从戏剧情境的架构到人物走向各自命运的一段结束过程中,万尼亚与索尼娅这一条线,则挑起了整部剧的脊梁,又像是索尼娅为万尼亚所作的一段生活的挽歌,清丽、忧伤、悲悯,却不无希望。

何谓理想主义者的喃喃自语?万尼亚舅舅与索尼娅甚至庄园中的人,数十年来做着同样的事,源有一个信念在支撑他们。当信念倒塌,且不谈时代背景对契科夫与其作品的影响,我们听到的,是万尼亚又一遍重复的“应该做事情”,但语调已然绝望。当欢愉隐去,时光将人们的心灵洗刷褪色,舞台上的人穿破“第四堵墙”离场,在一片枯萎树藤之布景下,原本在舞台不同位置设置的两个秋千,只留下亮区左前方的一个,作为这部戏剧中很重要的物象,人们总是坐在上面涤荡着情绪,这秋千的摆动伴随情绪的变幻,人生也随之起起落落。

当万尼亚与索尼娅终知“理想难行”,他们迫切需要现实的行动去冲破旧有生活时,万尼亚坐着秋千,索尼娅缓缓推动,戏剧也在索尼娅一番舒缓的言语中落幕,一句句“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舅舅,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会听到天使的声音”和一声声“你的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快乐,不过不要着急,会休息的,会休息的,会休息的”,灯光渐灭,索尼娅仍有理想,万尼亚饱含对理想的深情与憔悴和压抑的反叛,而坐在台下却身在戏中的你我,一切都会过去,唯理想不死,真理永存。

 

无处安放的灵魂

——话剧《万尼亚舅舅》剧评

文/张凌羽

永恒的苦难和痛苦,永恒的,我们唯有,将忍受这痛苦的过程变得尽可能更容易忍受,我们穷其一生,不过是在做这一件无可奈何又不得不为之之事。在我,在我未曾醒来的时候,我有多么幸福,有一个又一个人,展开双臂保护着我,给我看由衷的笑容,我以为,他们也一定同我一样欢乐,一样幸福。是的,他们也同我一样欢乐,一样幸福,他们为着我的欢乐而欢乐,为着我的幸福而幸福。

我时常怀疑,怀疑自己时常想到许多不堪,是否真的因为,心灵是黑暗的,是阴毒的。真正善良的灵魂怎么会想到许多龌龊呢?真正善良的灵魂,根本不会明白龌龊是什么样子的吧。可是真正善良的灵魂,又该如何活在这个,我们只能以一抹斜阳的美丽来感叹岁月静好的世界里。我们能做到的善良,是觉察,是克制,是忍受。

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的人,或许才拥有最粗犷的幸福,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知道自己每天都有庸庸碌碌的烦恼,他们也受着人的局限和人性的支配,他们依旧痛苦。而那些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庸俗和毫无意义的本质的天才们呢?他们无一分一秒不痛苦,他们所承载的是全人类全宇宙的痛苦,且无可寄托。

我们只有苟且地活着,卑微地活着,用一套又一套哲学来欺骗自己,用一点又一点温暖来麻木自己,来继续忍受这,悲惨的人世间。这世上,有谁能真正理解谁呢,有谁能说清楚他来自何方,将往何所,有谁能清醒地看明白,我们处在宇宙中的哪段轮回。这痛苦,一代又一代,决无休止。

当我们还是树木花草的时候,这个世界一片混沌,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我们从感而来,从知而去,终会,痛不欲生。那个时候,是寻死,还是装疯?我从不愿如此,我庸俗至,宁可一世混沌也不愿清醒,我将此念,赋予爱,如果可以麻木地活下去,我乐意守着一份,本也虚无的爱,我会尽力使自己的这份,真实而深刻,我会耗尽心血,我愿这株花儿,开得肆意绚烂,像罂粟,大麻,张狂地对这禁锢着我的世界开放,它总有一天会败,可它使我沉醉,使我安宁,我愿醉死在它的芬芳下,不醒,不死。

能表达人类一贯的欢乐、痛苦,能引起人类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是所有艺术形式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本质足够醇厚时,不必追求,自然化境,更不必改手段、更样貌,或如《红楼梦》中黛玉所言:若有了好句,连韵都不必押的。谨以此文,献给《万尼亚舅舅》,献给坚强地忍耐着人世的我们。

 

《万尼亚舅舅》观后感

文/冯源

契柯夫的名作,吕凉,周野芒,许承先主演,直觉告诉我这个剧不能错过,虽然去观剧前我对《万尼亚舅舅》是一无所知的。

一共四幕剧,一幕比一幕精彩。演员演得那真是没话说,特别是万尼亚(吕凉),医生(周野芒)和奶妈这三个角色演得特别好。灯光舞美也很精彩。至于主题的演绎和情节的开展,我在观剧时的感受是有跳跃和断裂感。事后细想,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主题要在四幕剧的范围里充分表现,是有难度的,又有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差异,所以需要慢慢咀嚼。这一周这个戏常常回到我心里,回味绵长,好像红楼梦里暹罗国进贡的茶,吃口比较淡,但回甘很好,慢慢觉得越来越好。

这本戏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痛苦的:万尼亚舅舅牢骚满腹,厌倦,懊恼,颓唐无力之下把一切不如意推到教授身上;医生有激情被压抑,有梦想不得伸展,有感情不得对手,只能发出一声悲叹“我什么也不想要,什么也不在乎,谁我也不爱……”;教授曾经“文采风流”,如今在老境里失意,不平,恐惧,挣扎;索尼亚是女人眼中的好女人,在男人眼中却视而不见(只因为她不美);伊莲娜代表着男人眼中所谓“女神”,内心却空虚如荒漠,生活窒息如活埋;麻饼(这名字翻译得真绝),万尼亚的妈妈和奶妈呢?他们或许感觉上没那么痛苦,因为他们是麻醉了的,各有各的麻醉剂(传统,权威,上帝)。

医生在第四幕里对想杀人而不得,想自杀亦不得的万尼亚舅舅说“在这全区里头,只有两个正直又受过教育的人:那就是你和我。可是这十多年来庸俗的、可鄙的生活已经把咱们淹没啦,他的毒素已经把咱们的血液毒化啦。”我忍不住想,正直而受过教育的人才会为沉浸于庸常的生活无法脱身而痛苦。其他人,只是沉浸于庸常的生活而不自知罢了。世界上大致就是这两种人。前一种人内心总有一种焦虑和痛苦,绝望地努力寻找那看不见的出口,结果在希望,碰壁,恐惧,失望,焦虑,再次燃起希望的无限循环中不停打转。后一种人看似活得自在些,然而麻木地生活着岂不更可悲?

 

话剧《万尼亚舅舅》剧评

文/柴霖涓

话剧《万尼亚舅舅》讲述了崇拜姐夫谢列布里亚科夫教授的万尼亚,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外甥女索尼娅一起辛勤地经营着庄园长达二十五年。直到自己的姐姐去世,教授带着新的妻子叶莲娜回到庄园,曾经的生活被这两人打乱。

虽然《万尼亚舅舅》是契诃夫的经典悲剧作品,但是在看完这场“家庭闹剧”之后,我们很难轻易地将这部话剧作品定义为悲剧。从人物性格上来说,万尼亚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曾毫无怨言地为教授奉献了自己大半的人生,却在中年突然醒悟,悲叹着自己的青春与幸福白白流逝;他一边斩钉截铁斥责着教授欺骗了自己,窃取了本应该属于自己青春的幸福,一边又不知无措,在后悔与自责中迷失方向,最后只得放声悲号,发泄自己的不幸,并渴望从母亲、从他人那里得到他人生的答案。有人将万尼亚舅舅的悲剧归咎为为时已晚的醒悟,认为造成他如此矛盾和痛苦的原因是他意识到了问题但是人生却已过去了大半,无法挽回。在看完话剧后我倒是认为万尼亚舅舅的悲剧比起“年龄”这一客观条件更应该归咎于“环境”这一主观的因素。从故事中我们能看见不论是万尼亚舅舅还是索尼娅甚至是整个庄园里的人,大家都安于现状,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这一点明显表现在奶妈这一人物上,在教授与叶莲娜二人刚来到庄园时,她抱怨着自己的一日三餐时间被打破了,与故事结尾时她喜于恢复原本的餐食时间相互对应,表现出了这一群人对于生活的改变的不安、排斥和反感。正是这种安于现状的心态,造就了包括万尼亚舅舅的所有人的悲剧,这种精神状态使万尼亚在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后依旧不能有所改变,他无法踏出新的一步,这让他只能在过去中挣扎,将埋怨与不幸发泄到教授身上。而这种对于改变的畏惧使得万尼亚在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翻山倒海的折腾后,还是坐回了桌子前,继续以前的工作。

在话剧中,万尼亚时而热烈追求着迷人的人妻叶莲娜,时而冷不伶仃地嘲讽着忠贞又骄傲的麻子脸,时而气势汹汹地指责着教授,时而又惨兮兮的哭在母亲的膝间,话剧演员将他的矛盾夸张又明确的表现了出来,使得悲剧的色彩稍减,并且增加了一份荒诞的喜剧效果,尤其在矛盾最激化的场景——万尼亚拿枪指着四处乱逃的教授并放出一声枪响后,就在大家都屏息看着摇晃的教授时,万尼亚舅舅才无精打采地说“我没大着”。这种以失败并和解来结束所有一切矛盾的方式使这部话剧的结局充满了为何感,而并应该在“复仇”瞬间升华的万尼亚舅舅的人格,也就这样不了了之,在观众的心中“一落千丈”、“归于平静”了。

当然,让这部话剧在悲喜剧间徘徊的原因并不只在于万尼亚舅舅一个角色,爱情失败,一事无成却还一直鼓励着舅舅“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还要活下去”的纯朴的少女索尼娅;看似正直认真充满魅力的医生,却不时地表现出了恋恋不舍,征求着他人认同的软弱;麻子脸自豪地向他人说着自己赡养妻子与情人的故事、母亲自始至终都教导着万尼亚“要听教授的话”……这些复杂的角色设定让这部悲剧也能令在场的观众发出阵阵笑声。不过也许也正是这种荒诞的喜感与人物矛盾、悲亢情感相互交错的违和感,才使得整部剧的悲剧色彩更上一层,才让观众们在笑过后,看着被黑暗包围却继续辛勤工作的二人的身影,感到压抑和郁闷。

 

观《万尼亚舅舅》有感

文/张雪莹

《万尼亚舅舅》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话剧,全剧并没有激烈的情节,甚至在开场后很长一段时间观众都不能将心思投入其中,因为剧情平淡,节奏缓慢,全部场景只是在一座简陋的庄园里,全剧的气氛也是很压抑的。但是,一旦观众被剧情吸引,沉浸其中,便很容易被感染。

剧中的家庭无疑是一个让人感觉压抑的环境,一切都看似正常,却又极为不正常。从剧情来看,很难分清主角是谁,虽然剧名为《万尼亚舅舅》,但是丝毫看不出主角是他。每个人的戏份都大抵相当。万尼亚舅舅自年轻时起,二十五年来一直以自己的姐夫为中心,他是他的信仰,他的骄傲,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梦想与追求,全力成全姐夫的事业。姐夫取得的任何一点成就他都看在眼里,欣喜万分。但是,当他有一天不再信仰他,开始质疑的时候,他的人生也失去了方向。他曾经的努力全部变为泡影,如同没有活过,他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样走,于是自暴自弃,日益消沉。并且他爱上了年轻的教授夫人,以一种强烈而又矜持的情感追求着她,一面讽刺她,说她懒散,说她的样子令人憎恶,一面又爱得不能自拔。他完全变成了一个矛盾的、痛苦的人。

教授夫人嫁给教授也是出于错误的爱,曾经在学术上的仰慕被她误会为爱,结婚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但她又甘于忍受这种错误。她知道她被很多男人爱着,她也对医生动心了,但她想保持一种高洁的姿态,她不能接受自己做出背叛感情的行为,因此她选择离开庄园,永远不再回来。她是最纠结,最自苦的人,当她决定与医生拥抱的时候,她说出“一生中也只有一次啊”,可是她依然不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宁愿继续忍受孤独。

教授似乎是整个家庭里矛盾的集中点,他的改变使家里所有人不再相信他,并且开始怀疑自己人生的价值,除了教授的岳母,她一直盲目的相信教授,并且告诉自己的儿子要相信教授,教授不会有错,她的信任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教授也因年老和疾病而变得多疑,他不信任身边的人,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痛苦。教授的女儿索尼娅似乎是最隐忍的人,她默默爱着医生,她嫉妒自己的继母,却又要跟她成为朋友。她的人生没有任何激情和希望,在最后,所有人离去,她与舅舅不停地干活,想找回以前的平静,一切看似一如从前,但是,在这种平静之下埋藏的是一颗死灰一般麻木的心。

观剧结束后,给人留下的是一种压抑的忧伤,久久不能散去,这是剧目的成功之处。

 

《晚安,万尼亚》

文/胡铭帅

万尼亚,放下你手里的工作吧!去大自然中,认识你自己,享受生活吧!

很巧地是,笔者在看《万尼亚舅舅》之前,还在天桥小剧场观看了上话版《怀疑》。二剧有一点相通之处,“灭心中贼难”(《怀疑》一剧在此不赘述)。没有人对万尼亚怎样,那为何他会这么痛苦呢?是谁,让他陷入了痛苦?仅仅是他的教授姐夫吗?万尼亚最后对着教授开了两枪,难道教授真的是个道貌岸然之人吗?

是万尼亚的“生活”让他陷入了绝望,而笔者所说的“万尼亚的生活”由剧中以下几个关键剧情、人物构成:1、以往的生活突然被打破,和不曾亲密接触过的教授突然建立了关系,“认识”了教授这个人;2、他爱上了叶莲娜;3、医生爱上了叶莲娜,并且建立了情人关系;4、万尼亚的母亲。

第一点是启始因素,也是万尼亚耿耿于怀的事情,因为,教授这个人的真面目让他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价值。第二、三、四点是催化因素,一个人对生活产生绝望、认为人生失去价值,绝对不是仅因为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些事情,是确确实实发生在舞台上的,并且万尼亚全程得知。比如,他在对叶莲娜表白的时候,是带着热情和希望的,但他看到叶莲娜和医生拥吻的时候,他把玫瑰扔了一地。

这就是人生。你开心,亦或者不开心,这种状态不是取决于一件事情,而是在于你现在的人际、圈子、甚至是天气。在人和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彼此是互相影响的,你的状态也影响着别人的心情。

 

观摩话剧《万尼亚舅舅》有感

文/滑国华

10月8日,有幸于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由上海艺术中心排演的话剧《万尼亚舅舅》,这是一部充满着戏剧性意味的人生哲理话剧,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在故事中,主人公万尼亚出于对姐夫的尊敬和崇拜,放弃了个人幸福,与外甥女一同辛勤经营姐夫的庄园,供养姐夫长达二十五年。后来由于姐姐去世,姐夫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叶莲娜回到庄园。然而,他的生活习惯把庄园的生活搅得一团糟。与此同时,叶莲娜,万尼亚,乡村医生和外甥女几个人之间又上演了一出出感情闹剧。最终,万尼亚发现他一直崇拜着的姐夫只是个极度自私且华而不实的庸才。陷入极度失望的万尼亚舅舅最终带着无比的愤怒向姐夫拔出了手枪,但幸未击中,最终在众人的劝解下不得不与姐夫言归于好。

这个故事描绘了一个没有崇高理想和生活目标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遭遇到精神危机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鲜活地生活在我们身边。最悲惨的,也就是我们的万尼亚舅舅,付出了自己25年的青春年华,最终发现,多年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和自己期待中的完全不同的人身上,这是一种被剥夺了生活的残酷。相比之下,叶莲娜的出现,让他燃起了爱火,可这份爱过于卑微,牵强;安于现状的叶莲娜,享受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却又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而这场感情闹剧最终的牺牲品,便只会是万尼亚。剧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人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随心所欲。是的,人一辈子如果能做到随心所欲四个字,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再有烦恼,哪怕,只有一次,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景。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愿望,有的人却一辈子都实现不了,因为在随心所欲之后,定会加上一个限制性的词语,便是不逾矩。由此,爱的懦弱、卑微、放纵、恐惧便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爱”这种感情原本的形态。

盲目变成日常化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会形成生活的惯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使人们置身于琐碎无聊的生存中而不自觉,使人们安于流俗,丧失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而在话剧的最后,所有的矛盾都被化解,不论是顺其自然还是被迫,这都不失为最好的结局,或许人生存于琐屑平凡,便是梦想赋予我们的意义,但又不止于眼前的平淡琐屑,更有梦想与远方。

 

《平凡人的可悲崇拜》

文/尹晴画

《万尼亚舅舅》是契科夫的名作。对于国外的名家作品,我向来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故事的内涵很深厚,能让人自我反省;恨的是故事的结构埋的太深,一个小时后还不能明白主旨。很多人都说,看剧其实应该先看剧本。倘若我早些明白这些道理,我也不至于上半场如坐针毡,一直忙于理清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脉络。

前一个小时,我看着那些人物:女儿爱上了医生,医生爱上了继母,继母是科学家的妻子,而科学家其实是个傲慢自负的庸人。舅舅暗恋着他的新嫂嫂,又崇拜着科学家姐夫.......等我理清关系,更加迷糊,谁是主角?既然是《万尼亚舅舅》,显然应该舅舅是主角。确实,他是主角。等到下半场开始,他得知庄园要卖,便不能再压抑自己的情绪,将二十五年的激愤倾泻而出:“我像个奴隶一样打理这庄园,我每年只有500个卢布,但我仍愿意为你工作......”“我每天读着你写的书,尽管我不懂。”“这是我清早去摘来的玫瑰花,可是我看见了,医生他抱着你。”这个可怜的农夫,一句一句讲述着自己的悲哀和无助,让人觉得心疼。

他是个平凡人。在科学家没来之前,他把科学家当做自己的偶像,他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只为偶像能够快活的生活。很辛苦,但是他觉得值得。科学家的到来彻底的毁坏了农夫的生活,那个神坛上的人物懦弱不堪,美貌的新嫂嫂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当他终于崩溃,当科学家带着妻子离开小镇,生活仿佛回到了原点。他又开始像以前一样努力的工作,挣钱去养活科学家。这仿佛是他生活下去的意义。

我们看着卑微的农夫,同情之余又开始反思:都是平凡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呢?

 

《万尼亚舅舅》观后感

文/李嘉惠

我相信在教授搬来和他们同住之前,万尼亚是热爱生活的,他和外甥女索尼娅经营的庄园,屋内有火炉、庭院有秋千、远处有良田,春种秋收,一切收拾的井井有条,我们看似平淡的生活因为心中有着信仰,竟然不求回报的过了二十五年。在过去耕种劳作的日子里他没有质疑过自己的辛苦的原因——崇拜对象,教授先生。

虽然在上海话剧中心这版《万尼亚舅舅》中没有表现出他一直以来的崇拜,只能通过台上万尼亚的咆哮中感受他的愤怒,他举着枪控诉道:“我辛辛苦苦的为了你,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己拿着微薄的收入,你却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凭什么!”凭什么?我当时心里也替他感到不忿,但这种情绪又好像很没有道理,尤其是教授回答道“我没有要求你这么做,如果你想要涨工资,完全可以这么做!”有人称万尼亚为“小人物的悲剧”,渴望自己的热血与付出得到回报,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被认可,最后换回的却是一无所获甚至是欺骗,更甚至是自作多情,可是我在今天的观摩中看不到这些内容,只有万尼亚舅舅的愤怒,来自教授要卖掉庄园,来自得不到心仪女人叶莲娜。有人说叶莲娜不是真的爱教授,但我记得她与索尼娅谈心到高兴处想弹钢琴尽兴时,还对索尼娅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父亲生病的时候不喜欢听音乐,你问问他,如果他同意,我就弹!”我觉得,这不是爱是什么?!当然,矫情的教授当然不会同意了,就像生活总是不能顺从我们的意愿,但我们总要活下去。就像最后一幕索尼娅大声的说道“有什么办法呢,总得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要活下去,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夜晚;我们要耐心地承担命运给予我们的考验……”

这部话剧的舞美非常真实:木头是真的在据;地也是真的在拿着扫把扫;自行车真的踩着脚蹬子往前走,连秋千也真的能够荡悠起来,一切真实的就像是生活。

 

《故事该从何说起》

文/赵硕

看契诃夫的戏,总觉得像在品一盏茶,只放了几片茶叶的那种。《万尼亚舅舅》如此,《樱桃园》、《三姊妹》也是如此,他没有莎士比亚笔下的惊心动魄,也没有莫里哀容在文字里的幽默调笑,有的只是幽幽的平静,平静到我想在心里寻找那片波澜。

故事从何说起?在我看来,《万尼亚舅舅》的开始并不是大幕拉开的那一瞬间,而是在二十五年前。在二十五年前,万尼亚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他的心里怀揣着一个文学梦,愿意去追求文学,将教授视为了自己的真主。他的嘴里时时刻刻不在念着上帝保佑,而心里信仰的却是教授,这便是他的信仰。而当大幕拉开的那一瞬间,万尼亚又重新信仰上帝了,因为他的文学梦破碎了,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真主”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华而不实,完全与之名衔不相称。当舞台大幕开启的时候,万尼亚舅舅是失落的,颓废的,同时也是悲愤的,此刻他以鼓足了情绪,要将心里的万千苦水道给大家听。如此一来,万尼亚这个形象便愈加丰满,充实。

我们常说,戏里的人物要“带戏上场”,万尼亚就是带足了戏登上场的人物,当然了,像《雷雨》、《玩偶之家》皆是用了这种处理方式。

万尼亚舅舅,虽说做了舅舅,可依旧是个孩子。他缺少了其他人的那种圆滑,心里不开心就要说出来,喜欢谁也敢去告诉她。戏里面最好的表现便是他想要枪杀教授,就像小孩子打架这般,打完了便和好了,他的单纯出自于此。可反观之,万尼亚舅舅是小孩子脾气呢还是被生活逼迫的不得不低头呢?万尼亚要生活的,教授也要生活,照此番想,更耐人寻味了。

 

《万尼亚舅舅》

文/唐玉婷

《万尼亚舅舅》是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乡村生活戏剧作品。主要讲述万尼亚这个“小人物的悲剧”,他奉献出自己的青春,放弃个人幸福,与外甥女索尼娅辛勤经营庄园,供养教授,默默地为视为偶像的教授做出牺牲。

本剧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医生,他与家庭并不利害关系,但他贯穿着全剧,并与教授的夫人叶琳娜和索尼娅纠缠在一起。医生和叶琳娜互相爱慕、迷恋。叶琳娜欣赏医生的才能,欣赏他那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在到处都是贫困和疾病,粗野的不开化的人当中,医生仍然能保持完全的清醒。医生怀有一颗对生活始终热爱的心,同时讨厌俄国乡下的日常生活。索尼娅对爱情始终抱有美好的幻想,她深爱着医生,爱他的文雅,声音的柔和,爱他甚至胜似爱自己的母亲。

最喜欢的一幕是当教授提出把森林产业卖掉,激怒了万尼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被骗了”,因为他一直天真的认为森林产业会属于索尼娅的。演员运用大段的台词吐露这些年为了还清赊账,勤勤恳恳为庄园做苦工,全靠个人的努力。矛盾在此被激化,原本他对教授的崇高敬意,现在一落千丈,绝望至极,转变为仇恨,视教授为死敌。舅舅的情绪被激怒到顶点,冲教授开了两枪,幸未击中,吓得叶琳娜尖叫了一声,索尼娅在发抖,随后把手枪夺过来。舞台上沸腾了,演员们的表演真是精彩!叶琳娜和教授最后选择离开这里,到哈儿可夫去,医生也离开了。导演在排演此处时,当狂风暴雨渐至褪去,演员从台口依次穿破“第四堵墙”走向观众之中,发生在这个俄国二十世纪初农庄里的爱与恨,信念与欲望,亦突破时空所限,展现着人类永恒的追问、渴求与思考。

一切又恢复平静,万尼亚和索尼娅继续工作着。可悲的是当万尼亚面对毫无希望的苦难命运,仍然选择去承受它。

 

《万尼亚舅舅》观后感

文/徐月

上海话剧院的《万尼亚舅舅》将原作的深度剖析赤裸展示在观众面前,并且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全剧围绕一个庄园中的家庭及亲友关系展开,以才华、智慧、勇气、气魄为核心,讲述了万尼亚的“沉迷”、反抗与妥协。

万尼亚与外甥女索尼娅一起经营着过世姐姐的庄园,将微薄的收入全部寄给远在城里的教授——自己的姐夫、索尼娅的父亲谢列勃里雅科夫。万尼亚一直以自己的姐夫为傲,直到教授定居庄园之后,万尼亚的梦都破碎了。所谓的天才教授只是庸才,一个研究了二十五年艺术理论的教授却对艺术一窍不通。万尼亚对教授说“为了你,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你就是我的敌人。”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万尼亚的主观选择,万尼亚身上所谓的悲剧实际上是大多数平庸之人的悲剧,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之后,将责任怪罪到其他人头上。没有谁有义务有责任为任何人的过错或者人生买单。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教授,教授的续弦叶莲娜,索尼娅,医生,还有那个车夫,他们都是应该被爱,教授的平庸,叶莲娜的不忠,索尼娅对医生的感情,万尼亚对叶莲娜的欲望,都不是纯白无暇的。

最后万尼亚与教授的和解代表了什么?这不仅仅是这一矛盾的终结,而是对现实的妥协。教授因为自己的生存需要对伊万妥协,伊万因为灵魂的需要对教授妥协。这看似美满的结局实际是渺小的生命个体对社会现实对世界的妥协。这种妥协使得一场喜剧结束了,但他们人生的悲剧还在继续,万尼亚对叶莲娜依然有感情,索尼娅对医生依然恋恋不忘。

 

《万尼亚舅舅》剧评

文/王泽今

上话的《万尼亚舅舅》进京演出。契科夫老师的作品是深刻的,他总能抓住人性内心深处最痛的那个点,把绝望推到最深处。一个小人物辛苦半生,供养着别人,自己却毫无所得。万尼亚舅舅太过渺小,甚至于晚进场的我都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作为剧中主角,契科夫塑造的也太过悲惨和荒诞,及其嘲讽,那样一个像透明人一样存在的螺丝钉,他比不上教授有财富和名望,比不上医生的洒脱和风情,愤怒之下举枪教授,竟也两枪未中。

万尼亚舅舅何尝不是我们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的缩影,生活艰辛勤恳,上帝和运气从不多于分给我们,压抑在内心中的愤怒,爆发之后,又归于平静,回归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只是变得更加冷漠,更加机械。

剧中也有一些诙谐的桥段,光头大叔一直说着自己忠于妻子,妻子却在外面养情人,于是他养着妻子和妻子情人以及他们的孩子的事,似乎是在炫耀自己坚贞的感情,一直向万尼亚舅舅赘述,似乎重重复复平静而规律的生活之下是千疮百孔,是万丈荆棘。

万尼亚舅舅是想成为叔本华,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扬名立万的人物,可是实际上,在生活中,甚至于在剧中他都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哪怕只是在短期内自我的爆发,事后的风平浪静,与教授的和好,一切归于平静,平静后的万尼亚舅舅变得更加冷漠,对于医生的离开也是视而不见,静静地敲自己手下的字。而万尼亚舅舅还是万尼亚舅舅。

本子是好本子,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设备的问题,在换景的时候后面出现了大块的白幕,真是令人感到遗憾。

 

《万尼亚舅舅》

文/孙慧欣

《万尼亚舅舅》写于1897年,19世纪80年代俄国农村的生活十分困苦。虽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已经于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但是农民却必须在59年中向政府缴纳赎身金,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标准就仍然很低。父母是农奴出身的契诃夫一生同情人民群众,《万尼亚舅舅》中,作为最大反派的教授就受到了最强烈的嘲讽。“乡绅万尼亚二十五年中放弃个人幸福,与外甥女索尼雅辛勤经营庄园,供养妹夫谢列布利雅可夫教授;但他终于发现妹夫只是个华而不实的庸才,他于激怒中枪击妹夫,幸未击中。”在许多版本的剧情简介中人物关系都被这样概括,但实际在这四幕两人的几次交锋中,我们并不能“看到”万尼亚对教授的崇敬和支持,只能在他的申诉中“听到”那些情感。

上话的这一版《万尼亚舅舅》把万尼亚这个人塑造得更真实和可爱,如第一幕中他对叶烈娜所说的“如果我爱你,我能不这样看你吗”在本剧中被译为“我爱你,你还要我怎样看你”,明明更主动,却又更无辜。在契诃夫深沉悠远的剧作中,第三幕持枪争吵的万尼亚是唯一可见的爆点。为了在舞台上强化戏剧效果,本剧加大了演员的动作幅度,如教授洗脚盆中飞剑的水、万尼亚摇下花瓣的玫瑰花和医生与叶烈娜在书柜后的缠绵(原本只是一个吻而已);也使用了更多舞美效果去营造戏剧的节奏,如第二幕的雨滴敲打着铝盆,第四幕万尼亚和医生手边的钢琴,和全程浮动在底幕上的树影。下半场开场,舞台的天花板上吊满了秋千,美则美矣,却又不由得让人想起万尼亚的那句话:“天气真好,多么适合上吊的天气啊。”“你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幸福,但是等待着吧,万尼亚舅舅,我们会享受到休息的。”索尼娅的傻气更强化了她的善良,若说在这一版的舞台上还能看到真爱,大概唯有万尼亚与索尼娅执手相看泪眼的那几个瞬间吧。

 

话剧《万尼亚舅舅》观后感

文/杨亚宁

话剧《万尼亚舅舅》的剧本是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名作,讲述的是小人物万尼亚舅舅的平凡不平静的生活。乡绅万尼亚二十五年中放弃个人幸福,与外甥女索尼雅辛勤经营庄园,供养妹夫谢列布利雅可夫教授。但他终于发现妹夫只是个华而不实的庸才,他于激怒中枪击妹夫,幸未击中,最后在友人劝解下不得不与妹夫言归于好。

《万尼亚舅舅》这戏,似乎比较隐晦,但又很清楚明白。每个人,都能从剧中人身上看到自己,感受到巨大的共鸣。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有五个人,男人——知识分子,有沃伊尼茨基(万尼亚舅舅),阿斯特罗夫,谢列布里雅科夫。女人就是苏尼亚和叶列娜。整体上,是谢列布里雅科夫和叶列娜这一对外来的闯入者,把本来平静,平衡的别人的生活打破了,甚至是毁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万尼亚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甚至渴望着万尼亚一枪打死那个道貌岸然、装模作样的教授姐夫。然而最终,契诃夫给我们看的,是一个悲剧,是一次失败的抗争。事实是,如果万尼亚真的打死了教授,那么教授的生命终结了,他的生命也必将终结。正因为他没有打中教授,教授能继续活下去,他也才能继续活下去。在生与死之间,最终剧中人都选择了生,万尼亚在医生的一再要求下将偷偷拿走的吗啡还给了医生。然而,这样的生,却叫做生不如死,如死一般的生!故事平凡但震撼人心,回去之后慢慢品味,自己像是早已坠落其中了。

 

《万尼亚舅舅》观后感

文/卢路路

几天前有幸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看话剧了《万尼亚舅舅》,这是第二次观看,第一次还是在几年前,这次观看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也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这部戏最早是由契诃夫执导的一部剧情片,之后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次话剧的编排演出。故事中的乡绅万尼亚二十五年前,出于对姐夫谢列布利雅可夫教授的尊敬和崇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幸福,与外甥女索尼娅辛勤经营庄园,供养这个被他们全家视为天才知识分子的教授长达二十五年。后来由于姐姐去世,教授退休带着他美丽的新婚妻子叶莲娜回到庄园。然而,他古怪的生活习惯把庄园的生活搅得一团糟。与此同时,富有诱惑力的叶莲娜又引起了万尼亚和乡村医生阿斯特诺夫的关注,这也让一直深爱着阿斯特诺夫的教授女儿索尼娅黯然神伤。万尼亚最终发现他一直崇拜着的姐夫只是个极度自私且华而不实的庸才。陷入极度失望的万尼亚舅舅最终带着无比的愤怒向姐夫拔出了手枪,幸未击中。

事实上,万尼亚的控诉,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发出的声音。他和我们每一个观众一样,都渴望被他人尊重,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被社会所认可。万尼亚拔枪就射,便是想彻底将过往的一切打破,冲破铁幕,去追求自由与美好。可惜,他选择的方式并不正确,最终“开了两枪都没有打中”。然而万尼亚这样的一番“折腾”,都是出于人性的呐喊,同时也是全剧中最光辉的思想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