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学术讲座系列——冯海荣老师《昆曲〈金山寺〉表演赏析》

 

 

2019年3月7日(周四)下午,本学期国戏研究生学术讲座系列第二期——冯海荣老师 昆曲《金山寺》表演赏析。

个人简介

冯海荣老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李金鸿、于玉蘅、谢锐青、苏稚、张逸娟、吕兆芳、陈琪等,2012年拜谢锐青先生为师。擅演及教学剧目:《扈家庄》、《虹霓关》、《思凡》、《金山寺》、《樊江关》、《十三妹》、《木兰从军》、《穆柯寨》、《穆天王》、《打渔杀家》等。在《戏曲艺术》《中国京剧》《上海戏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对李金鸿先生、谢锐青先生及王派表演艺术有较为深入的研究。2018年代表学院参加第七届昆剧节,所教学生演出《思凡》、《金山寺》;参加第九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金山寺》获专业集体项目一等奖,个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讲座内容

故事溯源:

简要介绍白蛇故事溯源,最早在中唐的传奇小说《白蛇记》可以找到,而后在宋代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见《清平山堂话本》)和明代冯梦龙著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见《警世通言》)中都有记录。在最初的故事传说中白娘子的形象是恶的,在以后冯梦龙的版本中开始有所转变,白娘子的人性得到强化,并加入了爱情的情节。

戏曲剧本:

简要梳理:最早搬上戏曲舞台是依据明代陈六龙著的《雷峰记》,但剧本已失传。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戏曲剧本是清代黄图珌著的《雷峰塔》传奇,“雷峰一编,不无妄诞。余借前人之齿吻,发而成声……”内容开始突出对许宣的爱恋和善意,由惩恶扬善向歌颂爱情转变,引发同情。问世后流传这样的名言:“一时脍炙人口,轰传吴越间”——《棲云石自引》。

陈嘉言父女是梨园行人,编写了梨园旧钞本《雷峰塔》,是经过增删的民间演出本,共三十八出,增加了“端阳”“求草”“水门”“断桥”“祭塔”等出。均为至今舞台上演的重点折子。

清代方成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本文辞修改,共编写三十四出,与梨园旧钞本结构近似,不满意其“辞鄙调讹”进行修饰,“重为更定。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较原本,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十之七。”——《雷峰塔自叙》

这样,在舞台演出本基础上,进行文学的再创造,形成较完善的剧本传演至今。

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个好的能演能传开的剧本是如何产生的?是否需要舞台演出的经验与剧作家文学造诣的完美融合。(提到了颜全毅老师上周的讲座提到的“宜戏不宜文”表示赞同。)

故事情节:

《金山寺》一折是讲许仙受法海蛊惑上山烧香,白娘子恐丈夫听信法海挑拨,与青儿来到金山寺,欲接许仙同归。法海不允相见,白娘子再三恳求,法海坚持不允,白娘子忍无可忍,遂令众水族水漫金山,后终因身怀有孕,体力不支而退。

昆曲《金山寺》包括全本《雷峰塔》中的两出:“谒禅”(24)、“水斗”(25)。(《中国古代戏曲经典丛书雷峰塔》华夏出版社清方成培撰李玫注周传家主编2000年10月第1版)可以找到相关资料。

演出概况:

1. 演出白蛇故事的戏曲剧种有:昆曲、京剧、川剧、婺剧、粤剧、豫剧、黄梅戏、秦腔……京剧“祭塔”一折为骨子老戏。解放后田汉先生编剧《白蛇传》,国戏校戏。婺剧“断桥”、川剧“金山寺”各有典型特色。 

 2. 京剧名家演出:

京剧演员学演昆曲剧目历来有传统,对表演有很高的训练价值。

梅兰芳——梅兰芳先生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断桥》两折较多。在《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提及“是乔蕙兰、陈德霖、李寿山几位老先生教给我的”,“南迁后又跟上海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过身段,俞振飞、许伯遒研究过唱法。所以同行说我现在唱的‘金山寺’‘断桥’成了‘南北和’”,“乔惠兰、丁兰荪两位所教的身段,全讲究细腻熨贴,要从表情、做工、唱法各方面来发抒情感”。从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前辈艺术家从来都是把技术与情感相融的。能够吸引观众的表演一定是有精彩的唱念做打,也必有人物的情感体验和传达。

尚小云——曾在上海演出全本《白蛇传》,其中“金山寺”一折为昆曲。“祭塔”是其表演重点,大段“反二黄”唱腔,优美动听,情感动人。

李金鸿——本次讲座所讲的《金山寺》,为李金鸿先生的表演版本,宗梅兰芳先生路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

整体艺术特色:

1.亦歌亦舞 无唱不舞——繁复的舞蹈动作贯穿全剧,与唱腔的配合极为严谨,表演细腻,气韵生动。

表演随曲牌层层递进,动作的节奏、强度与人物的心理状态相吻合,表现出由隐忍哀求到忍无可忍的心境变化,有一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澜涌动的整体风格。

2.调度造型——白娘子和青儿一左一右,与法海形成“品”字形。观众看到两人对称的动作同唱同舞。其间有穿叉的调度和各种造型。又通过细节的变化展示不同的性格 ,白娘子温柔隐忍,青儿刚烈爽快。

梅兰芳曾说:“青蛇这个角色很难演的,‘金山寺’里面她跟白蛇的身段,是一正一反,成为左右对照,如果参差不齐,把步伐走乱了,就失去这出歌舞剧的严格规律了”。

3.曲牌——南北合套

白娘子所唱为北曲:【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四门子】【水仙子】

法海所唱为南曲:【画眉序】【滴滴金】【鲍老催】等

四功五法的运用: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和“故事”这两个元素缺一不可。因此,要在把握人物状态基础上运用娴熟的四功五法塑造人物。老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逐步将白娘子的性格提炼出来。

性格基调:

人——善良、温婉、痴情

妖——法力、威慑力、控制大局

剧目情境:

温婉——可怜、委屈、埋怨、担忧

隐忍——忍耐、哀求、克制、暴发

(1)唱念

字:“学唱之人,无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莫问精粗,先听有字无字。”——《振飞曲谱》引俞粟庐《度曲刍言》

字头字腹字尾都要关照到位,清晰且过渡顺畅。咬字切音归韵不可或缺。

音:“音堂相会”,打开上颚和牙关,打通鼻腔头腔,扩大发音腔体。控制力度,虚实结合。注意低音的把握。

气:丹田托气,吸、吐、换、偷 。深吸、匀 吐;吐净、换实;快换、快偷。

节:板眼控制,散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

动作与唱腔严密配合,准确到每个音符。 

情:“大凡唱曲,须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悲者黯然魂消……欢者怡然自得……宛若其人自述其情,忘其为度曲,则启口之时,不求似而自合,此即曲情也。”——《振飞曲谱》引俞粟庐《度曲刍言》

重在“自合”,需要演员在对人物体验基础上的情感和技术的完美融合。

“情”从文本出,要精读剧本,体验人物情感。

(2)做:

眼神:“眼是心苗”,心中所想传递给观众。突出温婉,用眼柔和清晰,瞅地取神,拔腰配合。

戏曲演员的眼神十分关键,特别是出场第一个亮相,必须将这个人物的状态通过眼神准确传达给观众。白娘子出场第一个亮相给观众的是楚楚可怜,满怀心事的状态,有委屈、担忧,又有坚毅。(老师现场示范亮相“瞅地取神”)

身段:柔和大气,体现善良又有法力的人物特点。静止与运动中均遵循“圆”的基本原则。

柔和的山膀——从肘部微微下压,指尖微翘,手掌向外推,把手腕部分完全亮出来,半圆的弧线从肩部延伸到指尖,整个人物就显得柔和起来。

脚步圆场:必须有扎实的脚下功夫,突出“稳”。在船上时与乘舟的虚拟表现相符。节奏快起来后,采用“快脚步”过渡到“稳圆场”,防止出现突然加快的“贼”和“溜”的情况。退步使用较多,不用小碎步,同样遵循“稳”的原则,大步压着退,有特色也有难度。

气韵:踏上舞台的瞬间,人物的气韵就流动起来,随着演员的呼吸,随唱念,随动作,随情感,无时不停。防止亮“死相”,人物情绪不断,眼睛持续放神,腰部持续提劲。

动作运行要领:“心一想,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京剧表演艺术杂谈》身段谱口诀(钱宝森口述潘侠风整理)

 

之后冯老师现场演示,并对剧中重要的段落进行现场赏析。

【醉花阴】

      恩爱夫妻难撇掉

      因此上殷勤来到

      只怕他听佛法把奴抛

      枉担着辛苦勤劳

此段要表现白娘子的人物状态:可怜、委屈、埋怨、担忧。“难撇掉”“把奴抛”通过气息和腰部的一长一松和曲线柔和的形体来体现人物的委屈。“因此上”“只怕他”展示了运用到极致而又协调的子午相。

【念白】

奴家,只为许郎,要往,金山寺中拈香。不能劝止。也曾嘱咐,莫至讲堂,听那法海之言。他虽允从而去,是我倒底放心不下。为此,同着青儿,乘风鼓棹而来,接他回去。

咬字清而不拙,断句节奏清晰,韵味中不失生活化语气。

按照“情——气——音”的顺序,避免预知人物思想的背词。

【喜迁莺】

       恁只顾将虚浮来掉

       恁只顾将虚浮来掉

       口咄咄装什么的妖

       怎不心焦(夹白:喂哟)

       激得咱满胸中气恼(夹白:秃驴)

       怎把俺恩爱儿夫来撇掉

白娘子与青儿的对称动作,要非常准确默契地表演,同时又通过细节展示不同的性格特点。

【出队子】 

       休得把胡言乱绕

       只为俺美郎君再去求饶

       望恁个慈悲方便放出俺夫曹

       俺这里俺这里礼拜焚香

       比天高

白娘子接禅杖后继续隐忍、无奈的表现,在“再去求饶”“比天高”的形体表演中强化展示。

【四门子】

       快送出共衾同枕前来到

       快送出共衾同枕前来到

       我恨恨恨 恨恁个不动摇

       怪他行不撮合反自装圈套

       哎……怎……

       怎不容俺共入鲛绡

       恁叫俺回峨嵋把恩爱绝抛

       便作恁活弥陀

       也动不得俺心儿里似漆胶

       望恁个放我夫喂哟……相会早

       这关情心肠难料

双剑的舞蹈,似有剑气——融入对许仙的爱,对法海的恨。

气韵引领肢体带剑的舞动,按照“心一想,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的动作路径,随唱词的涵义,行云流水般抒发情感。

“前来到”“把恩爱绝抛”“相会早”等形体动作设计非常高极,有开有合,有柔有刚,顺畅圆融,完美地体现了古典美学的精华。

在课堂临近尾声,冯海荣老师对同学们许下期望,希望大家能够感悟戏曲艺术的美好,感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