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观摩剧目音乐剧《芝加哥》剧评集锦

 

 

道德的沦丧还是自我的追求?

——音乐剧《芝加哥》剧评

文/张玲茹

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主题往往并非是明确的、一言以蔽之的,众人以自我理解带来主题的不确定性和可深思性,是戏剧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不朽于洪荒中的重要因素。音乐剧《芝加哥》就是这么一部让你从各个方面能够深思的佳作。

音乐剧《芝加哥》改编自上世纪20年代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故事题材的真实,让人深思司法的公正与社会的浮躁,而加以艺术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让我们探究人性的真实与自我人生追求的权利。一方面,人对生死抉择之时爆发的本能渴求没有错,人对自由、自我个性的追求也值得肯定,但当这一切夹杂在罪恶、谋杀、权色交易、巧舌如簧等字眼的衬托下,带来了更为错综复杂的情感价值和理性判断。从大众心理的接受角度来说,故事的一开始,洛克茜因为谋杀背叛自己的情人而锒铛入狱的情节设置为这个人物刻画上了一层悲壮而烈性的情感色彩,谋杀是有罪的,而女性因为情人背叛的谋杀是有情感的罪孽。这种情感上的拱托在全局一段合唱《Cell Block Tango》中爆发了高潮,音乐旋律朗朗伤口,舞台表现具有冲击,不断反复吟唱的“我没有杀人,但即使我杀了,你有怎么能说这是我的错”。观众为这段歌舞结合而鼓掌,也为这些女性随性的人生、真实的人物性格所鼓掌。对于观众而言,在舞台故事、戏剧故事中的真相故事远不及人物情感的波动更打动人心。这也奠定了整个音乐剧的基调。因此,那位芝加哥有名的律师比利·弗林才能在众多陪审团、媒体、大众中利用编造的、动人的、精彩的故事和无数次反复的渲染和强调,将一个谋杀的罪犯一步步打造成了炙手可热、熟人追捧的“明星”。故事的结局也是从这种基调中散发的,极度自我膨胀的洛克茜,渴望着更大的瞩目和满足,然而,媒体和大众很快就被更耸人听闻的新闻吸引,转移了兴趣。无奈之下,敌对的洛克茜和维尔玛相互妥协,组成了一对歌舞组合,最终成为闪闪发亮的歌舞明星…

浮城在社会百态中的事件向来不能以对错划分,每个人的身后都有着无数的经历,每一个人努力在社会中挣扎的面貌也都将留下动人的痕迹。《芝加哥》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止是那些有罪、动人、世故、虚荣却真实的女性形象,比利·弗林的高超手段,也是媒体、大众对猎奇心理的纵容,这种畸形的乐趣与追求,构成了世间人物百态的众生相。

 

娱乐至死名利附庸

——音乐剧《芝加哥》剧评

文/俞思含

近日,在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处的组织下,我们有幸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

最初了解到这个故事,是观看电影版《芝加哥》,影片改编自20年代一起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讲述了两位女舞蹈演员洛克茜·哈特和维尔玛·凯利分别因为被情夫欺骗、丈夫与妹妹偷情而杀人入狱后,在巧舌如簧的律师比利·弗林的编排下,逃脱死刑并成为狱中名人的荒诞故事,影片揭露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芝加哥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该片曾获包括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还记得最初观看这部歌舞剧电影的时候,带给我无限的惊艳和震撼。因为在电影中,除了有很多撩人销魂的唱段、火热魅惑的爵士舞之外,全剧还充满了凶杀,贪婪,腐败,暴力,出轨,背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弱点,而这个主题,乃至于放在当今的时代,都是未曾过时的。

在此背景下,来到天桥艺术中心欣赏了音乐剧版本的《芝加哥》。总体来说,该剧不愧于在世界各地巡演的口碑,是一部上乘之作,但或许是电影版本的改编深入人心,又或是之众人的追捧中自己期望值过高,看完之后,两相对比,觉得仍有不满足之处。首先从客观因素而言,个人感觉天桥剧场的舞台仍然过小,现场乐队装置在台上的创意很好,指挥和观众的互动也达到了高潮,但也从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演员的表演空间,加之字幕过小,观赏起来颇为费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剧效果。从剧目本身而言,音乐剧和电影在呈现方式上的差异,导致电影中女主大量心理戏无法在音乐剧的舞台上转场直现,以至于给人感觉全剧戏剧冲突不够,除了几个经典唱段,整体感觉较温,加之演员或许连续演出较为疲乏,唱和舞的呈现也未至佳境。但站在宏观的角度而言,这部剧目确是精品之作,剧目将“娱乐至死,名利皆为附庸”的时代特性描摹地十分深刻,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深觉讽刺。

 

音乐剧《芝加哥》剧评

文/李策

终于看了心向往已久的音乐剧《芝加哥》,虽然之前也看过录像版和电影版,但现场版还是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感受,不愧是百老汇音乐剧中的经典之作。在剧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梦想成名的女人杀人后,被巧妙的包装成为一个明星的故事。整部剧看起来荒诞滑稽去又无比现实,深刻揭露了背后的社会现象,充满讽刺的意味,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剧中呈现了种种人性丑陋与不堪的一面:犯罪、暴力、肉欲、阴谋、腐败、粗口、谎言、交易、操纵舆论、名利、阶级、歧视、拜金,等等。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犀利的手法贯穿全剧,通过音乐剧歌舞的形式展现这些内容,编曲和编舞极具舞台张力和力度,每个人物出场的音乐很好的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舞台设计把乐池搬上了舞台的中央,乐队在完成音乐伴奏基本任务的同时,为了满足表现人物的需要,乐队的指挥多次与演员和观众互动,音乐剧的韵味十足。非常喜欢的一段是:Roxie因为谋杀了背叛自己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狱中,六个经历不同的女人带来的一段“Cell Block Tango”(“监狱探戈”),在短促有力的节奏感中分别叙述着自己的故事,控诉着她们心中的愤怒与怨恨,配合以简洁的道具和灯光,歌舞的舞台感染力、冲击力十足,带动观众的情绪,也许这就是音乐剧的魅力吧。Billy和Roxie在面对媒体大众时,巧妙的运用了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这位号称能颠倒黑白的律师是如何引导操纵陪审团、媒体和大众的心理,精明地转移了大众对真相的关注,通过编造的故事和无数次新闻发布会,不仅帮女主开脱了罪名,还一步步将她打造成了“明星”。而与之对比的是一个唯一无罪却被绞死的匈牙利女人,令人唏嘘。全剧的结尾,Roxie和Velma组成了一对歌舞组合,最终成为闪闪发亮的歌舞明星,就像Billy说的“That’s Chicago”,从不缺少的就是新鲜血液,在那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根本没人会在意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只是对精彩的故事感兴趣而已……

 

《芝加哥》剧评

文/迟晓庆

性感倾覆了理性的光,让欲望在无望无际的黑暗中滋生、蔓延。一夜成名,芝加哥的风情。

通常我们认为音乐剧是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演绎出来,演绎显然要重于剧情本身。但《芝加哥》却被公认为是一部有着丰富情节的黑色讽刺音乐剧。它以极其写意的黑色布景,简洁的道具包裹着复杂芸芸众生的名与欲,舞美十分简单,多是通过光效的变化体现不同的场景,去掉那些繁琐而华丽的背景,反而更容易在这里阐释着复杂的尘世和谋求名利的人性。

剧情是依据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的,以貌似赞美的口吻,彻彻底底的针砭时弊,讽刺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与欲望。整部戏从歌词和编舞上对于社会的浮躁和对名利的追逐刻画得入木三分,充满了智慧的黑色幽默。天真的洛克茜因谋杀男友入狱,渴求传奇律师比利帮自己洗脱罪名,但逐渐的被名利迷失心灵和初衷,脱罪后她却并不感到轻松,而是一心追求人们的关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发展,这个结局不免过于讽刺,此外,印象最深的一段《Cell Block Tango》,六位女犯人反复唱到“我没有杀人,但即使我杀了,你又怎么能说这是我的错。”她们犯罪的背后各有各的悲哀及苦衷,但也许,人们并不关心真相是什么,在意的只是故事够不够精彩。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迅速膨胀,金钱与名利随之被放大平静的表面掩饰纸醉金迷的生活几乎要突破这法律的薄纸。欲望曾几何时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合理逻辑,人性与环境、诱惑与激情、法律与道德、欲望与理性,这实在无法亦无从解释。

人生匆匆一场梦,如若不曾拥有,或许永远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得失心。得到与失去虽然疼痛,却并不能撕裂一个人本身,只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最为毁灭。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及,“一个人在自己漫长人生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性格不变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在环境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一致性的性格。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放眼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越发讽刺至死。

 

饕餮之欲

--评美国音乐剧《芝加哥》

文/王宵

11月14日晚上,学院研究生会组织我们十几位学生去天桥艺术中心观摩了著名的美国音乐剧《芝加哥》,很荣幸在众多同学中能够获得这次机会。果然,整场演出也如我预期的一样精彩。

故事充斥着凶杀,暴力,贪婪,外遇,背叛等等,但他用滑稽的手法表现出来,因为有的情节荒诞而又引人发笑;又用讽刺的手法表现,对法律界和演艺界的嘲笑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它是一部音乐剧,场面极富奢华,人物性感妖娆,歌舞穿插顺畅,让人印象深刻。

大幕揭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把整个乐队都搬到了舞台上面,很有一种百老汇的风格。她被评为史上最性感音乐剧,爵士的撩拨伴随黑丝的诱惑,顿时炫目眼球,故事发生在二十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城,腐败、黑暗充斥着这个社会的现实,但它却用轻松的黑色幽默来处理,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而作为一部音乐剧,灵魂的音乐和舞蹈肯定也是它最大的看点。爵士的表现是这部局座的中心展现,其中一段“狱中探戈”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故事主人公杰卡西是一个歌舞团小小的伴舞,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明星。婚内有了外遇,却发现那个男人背着她有了别的女人,一怒之下,开枪打死了他,由此被送进了监狱,她的生活也大大改变了。

通过和芝加哥最好的律师比利合作,让她的案子越来越受到关注,声望渐渐超越了威尔玛,于是威尔玛找到她想要合作,重新想要拾起自己的地位。在双人演出的时候,杰卡西又急中生智的说出自己有了身孕,毋庸置疑,镁光灯再一次的聚焦到了她的身上,全城都在讨论孩子的父亲是谁。

故事的最后毫无疑问杰卡西的官司打赢了,被无罪释放,但当她刚要接受各大记者媒体的采访时,另一件凶杀案接踵而来,所有人一起狂奔出去,她在一次被冷落。最后她与威尔玛再次合作成立了双人舞蹈团,拿着枪在舞台上载歌载舞。

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女人戏,它以爱情串联,但并没有爱情。无论是舞蹈团演员还是罪犯,在舞台上都是被消遣的对象,女主角曾经以为征服了大众,说到底其实就是大众的一个玩偶。反应了但是社会的现实黑暗。

故事贴近社会生活、深度挖掘人性,尤其对杀人女任性、虚伪、情欲无度,杀人后又心存忧惧,不惜一切抓救命稻草,以及她丈夫懦弱易欺的心理和反应刻画深邃,细细体会不觉寒澈入骨而发人警醒;演出舞蹈动作节奏感有力,冲击性强烈;整个场景设置色彩对比鲜明,特别是后半段降下金幕的场景,很夺眼球,渲染激情氛围、提升整场的效果热度;爵士乐队演奏现场感受很好,有震荡感,视听效果一流;演员服饰设计上适当突出了性感透装,恰到好处的配合了全剧风格、背景进展、人物性格、行事方式,很能调动激情荷尔蒙。

作为这样一部在舞台剧中展现的音乐剧,削弱了电影中的一些叙事情节,突出了肢体语言的展现,尤其在爵士伴奏下的舞蹈穿插,连指挥官都可以随音乐而动,甚至有些反讽的夸张表现手法,我认为是它成功的体现,值得让人拍手叫好。

 

《芝加哥》剧评

文/王苗

《芝加哥》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女人戏,但是它特别就特别在,它没有爱情。以前的戏剧,现在的戏剧,各种题材的戏剧,都喜欢用爱情作为点缀,甚至以爱情作为救赎,非要给主角制造点柔情,让大众相信杀人不眨眼的人其实渴望真爱,多么美好的世界!好像世界上真的是到处充满爱了,爱情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其实是只是自欺欺人的行为。这个戏剧出色就在于他很现实,一部女人戏,一点点歌颂爱情都没有,甚至对爱情有点嘲讽味道,真实世界里,爱情只是传说,大部分人拥有的,只是欲望,各种各样的欲望。这部戏剧没有爱情,但却有别的内容。那个被诬陷的女人被送上断头台时候下面观众的反应,唏嘘,或是欢呼,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心态其实全世界都有,只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看的受虐主角,就是女人。 

无论你是歌舞剧演员还是罪犯,其实都是娱乐的演员。只要主角是女人,那么一切就带上了香艳的意味,哪怕是你的痛苦对众人来说也如同一场表演。导演很显然借着这个题材在表达更深刻的内容,因为主角是女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看客。女主角后来终于明白,她曾经以为是征服了大众,其实说到底她就是一个大众的玩偶,这是女人永远的命运,是靠别人宠幸而生存的女人注定的命运,也是大多数女演员的命运。但是这部戏剧的主旨似乎也并不是控诉,不是哀怨的妇女解放电影,女主角也并不是天使。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出于欲望,杀了人,享受了名誉,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所以,这个世界是不公平。

 

浅加哥谈音乐剧《芝》舞台空间设计之巧妙

文/赵迪宇

这种黑暗与红色交错的空间里,有个隐于幕后的空间正在悄然绽放,观众席上的人儿迫不及待,幕后的一切井然有序又或者忙手忙脚,在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或对或错,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

舞台的黄金表演区献给了现场乐队,多么大胆的设计,对现场乐队的演技得是多么的信任,在中国有句老话说的是:一心不可二用,一人不可多职。恰恰相反,现场乐队的精彩表现以及表演为整场的演出获得了更多的掌声和亮点,同时也为这个足够大的空间填充的更加饱满和精彩。

舞美的空间处理是与现场乐队的位置相互交错,并借以演奏人员来进行更开阔的表演形式。每一场的变化都是借助灯光进行暗示完成,没有太多道具太多布景,即使这样舞台也没有显得孤单,因为这场音乐剧的表演不仅把现场乐队搬上了舞台,还将演员的候场区域搬上了舞台,来充当舞美的一部分,来饱和着整个舞台空间。新颖且节省空间调度的办法,总会在每次演出中得以体现。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指挥台的空间布置,空间有限但空间的分割神秘莫测,细细观察共有五个出演口,每个空间的出口高度位置都不同,被利用的主次程度也有所不同,为演员表演的上下场问题大大提供了辅助的功能,不再简单的依赖舞台上原有上下场口,也无需太多的场工的协助,由演员自己调度道具,辅助完成表演,这是多么自由的表演形式,放开了现有的束缚,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开阔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展更好的设计思路,为戏曲舞台设计之路向前迈进一大步。

 

《芝加哥》剧评

文/闫士俊

2018年11月14日前往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期待已久的音乐剧《芝加哥》。今年国外优秀音乐剧《猫》《长靴皇后》《芝加哥》先后北京演出,是一场音乐剧盛宴。《 芝加哥》电影版,讲述女子监狱里的故事。当时看完就记忆深刻,特别是歌舞场景,每一幕都有不同的看点。带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戏院,感受最原始版的《芝加哥》。

费尔巴哈认为:“艺术的至高对象,便是人,也就是说,整个的人,从头到脚跟。”其实这也说明了舞台的魅力,虽然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让人体验到视听语言的魅力。可是在剧场中,身临其境地成为故事的组成部分,这是无法隔着屏幕体验的美的精华。

音乐剧《芝加哥》舞台设计部分就无比的巧妙。很多音乐剧的乐队都在乐池里,但是《芝加哥》的整个舞台完全被乐队的梯形大台占据,乐队的指挥不仅负责了整部剧的音乐部分,还会和剧中演员互动,产生奇妙的幽默效果。

演员下场之后,就在乐队旁边坐着,而演员所坐的椅子,也是剧中道具的一部分。音乐剧因为场地有限以及即时性,不得不用巧思来使舞台达到最佳效果,而这份巧思,就是舞台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除此之外《芝加哥》中,每个演员都有自己专属的角色音乐,当音乐剧谢幕时,演员们都和乐队互动喊“我的主题音乐”,乐队依次响起属于他们的乐曲。可是只有当丈夫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搭理他,而他只能悻悻地说一句“很抱歉占用了你的时间”而退场,简直将他透明人的身份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有在剧场中,你作为一个真实的旁观者,才中的女记者大家或许还有印象,在音乐剧的最后,律师喊着“大家不能只看表面”,然后揭开了记者的真实身份,简直震惊了!

不过女记者之谜只有大家亲自买票去剧场看啦~真实地置身于剧场中,才能够体会到《芝加哥》真正的魅力。能体会到角色这种被笼罩的孤寂和无力感。

除此之外,音乐剧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点,电影版中的女记者大家或许还有印象,在音乐剧的最后,律师喊着“大家不能只看表面”,然后揭开了记者的真实身份,简直震惊了!

不过女记者之谜只有大家亲自买票去剧场看啦~真实地置身于剧场中,才能够体会到《芝加哥》真正的魅力。

 

观看歌舞剧《芝加哥》对戏曲中演员与观众互动性的浅略思考

文/张敏

第一次现场观看百老汇音乐剧,演员们的表演方式,和每个人物出场时自我介绍的方式,勾起了自己的兴趣。

戏曲表演一贯遵循着演员演戏要演谁像谁、假戏真做和设身处地的表演技法,而《芝加哥》中,演员们人物跳进跳出的表演方式,确实更加强了与观众们的互动性。比如,扮演律师的演员,除了自己本身的角色外,有时还会客串一下主持的角色,介绍下一位出场的人物,再比如,乐队中的指挥,除了自己是指挥以外,还会配合剧中演员进行表演,就是这种感觉既轻松又随意的表演方式,在整台剧中不断上演着。其实在戏曲中,与观众交流是一件平常又多见的事情,用丑这一行当举例,丑角不仅在戏中负责着插科打诨和滑稽逗笑的任务,往往与观众最直接的互动,都是由丑角来进行,不可否认的是,除了丑角以外,其他的行当也都同样具备与观众互动,但是受到行当的制约,互动往往都是含蓄的,隐性的,需要观众自己去猜测。现在,随着舞台和剧场的扩大化,演员和观众相隔甚远,这种含蓄且隐性的互动,观众通常都领悟不到,这不是语言的问题,从《芝加哥》中演员全英文的表达,就能够排除语言这一选项。

如何使得戏曲能够在现今社会赢得大众普遍的喜爱,而不是只有老年人进剧场观看,或者强制性使观众进入剧场,互动性的增减一定是起到了部分作用和原因的,那么如何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在不打破戏曲传统的行当程式外,增加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戏曲创作者深思。

 

《芝加哥》剧评

文/赵相栋

作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外行,第一次参加研会组织的观剧活动,感慨颇深,也同时打开了我自己观剧的兴趣之门。

音乐剧《芝加哥》无论在舞美还是剧情上都主打“less is more”,一种极简主义风格,“黑色,性感,直接,简约”是我在看完这部剧之后最直观的的感受。

首先,就是对于整个舞台设计的称赞。《芝加哥》的舞台设计应该是十分独特,它将整个乐队置于舞台正中央,通过这种设计,很是自然的营造出上个世纪芝加哥的夜总会氛围。并且,演员在演出中,与乐队成员有着一些精妙的,无伤大雅的戏谑互动。就如罗克西在得知自己因为谋杀情人而人尽皆知,并且登上了报纸而兴奋异常,演员在表现人物激动的时候,很巧妙的与乐队指挥有了沟通,希望同乐队指挥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个出其不意的剧情,使在座的观众无不捧腹。

而看似“寒酸”的舞台道具,甚至给观众造成一种,“天桥剧场舞台有点小”的错觉。实际上,我认为这正是设计师的匠心之举。乐队舞台和大舞台就是两个演出空间,在演出时,两个舞台可以同时进行剧情的发展,例如房屋内外,法庭内外。而道具梯子和凳子的应用,使场景可以在监狱,法庭,绞刑架之间来回切换。在考验演员舞蹈和表演功底的同时,又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如此巧妙之构思,恰与戏曲演出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是在第一次举行听证会时,原本位于舞台顶部的一排灯光,缓缓落下,十名演员依次立于灯光之上。听证会现场,本应是公平公正的场面,法官与罪犯,律师之后,却站着被灯光照射的面目可憎的演员。我的第一感觉,这不是法庭现场,是被不同势力支配的场所,是地狱。

其次,就是这部剧的天才剧本。《芝加哥》写于水门事件之后。当时媒体对社会闻人与爆炸性事件的疯狂炒作、政客和法律界的摇唇鼓舌、普通民众的盲目和易于被煽动的激情,都在那个时代慢慢跳了出来,引起了编剧Fred Ebb和Bob Fosse的关注。他们在当时写下了这个剧本,并将之搬上百老汇舞台。在当时是一种十分超前的想法,导致一开始上演后,被各路评论家,竞争者嘲讽。直到轰动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后,人们才开始懂得《芝加哥》这部剧,对于社会的意义,对于这种现象的辛辣讽刺。

剧里对法律界和对演艺界的嘲笑真实得令人发指。通过运用黑色幽默的舞台语言讲述了《芝加哥》的故事,深入挖掘人性,讽刺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纸醉金迷、娱乐至死的社会状况。在观剧的同时,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如今的社会,太多人为了博人眼球,成为所谓的“名人”而做出了逾越法律界限的事。

剧中罗克西在得知自己的犯罪事件被媒体报道后,手高举着报纸,给所有人看。为了保持媒体对自己的关注度,同律师一起谋划各种博人眼球的事。但悲哀的是,她最终仍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在最后自己被无罪释放,本应是重获自由,欢呼雀跃。却因为记者被另一件杀人事件吸引,弃她而去,而伤感异常。

可笑,可悲,可耻。

 

《芝加哥》剧评

文/刘芯男

音乐剧《芝加哥》虽然不是百老汇四大音乐剧之一,但是也一样被人们喜爱,以及纪念。因为《芝加哥》的成就,获得了近50项国际奖项,成为了百老汇的经典剧目,是百老汇历史上最悠久的美国音乐剧,其在百老汇驻唱演出的时间仅次于音乐剧《歌剧魅影》。

故事发生的年代时19世纪20年的美国芝加哥,那是经济危机来临前,芝加哥作为大都市,表面一副欣欣向荣发展势态,其实不仅仅芝加哥,整个美国社会都弥漫这一股奢靡、焦躁的风气。人们互相攀比着、纵情享乐着,贪婪和欲望正借着歪风邪气的培养皿滋养着、繁衍着。爵士乐的运用,恰如其分的配合着全剧黑色的基调。爵士乐透露着一股暧昧的味道,音乐节奏每一次的跳动,都仿佛一场暗示,下一个出事的又是哪家?音乐和舞蹈的相互配合促成了音乐剧的完整叙事,这是音乐剧较之话剧不同的一个地方。剧中六位女犯人依次陈述自己的故事,同处于罪犯的境地,有了六个人相互配合的舞蹈。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缘由变成罪犯的经历,又各自展现自己独有的舞步和属于她们自己的音乐,这是歌舞叙事的方式。

大事件大社会背景,却没有做成泛滥的假大空,这是《芝加哥》的成功点。就像它的小镜框式舞台,很小的格局,从几女人的故事出发。那个时代很常见的事情:通奸、背叛、谋杀。维尔玛的案子真的只有一个么?因为比利这种律师的存在,答案不是。比利这样的律师会教导无数个像维尔玛的犯人,逃脱法律,戏弄媒体,这就是《芝加哥》对当时社会最大讽刺意味。黑暗的社会,不在人们唾弃的言语里,不在口诛笔伐里,缩影在比利身上,映射在维尔玛的故事里。

第一次觉得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让人窒息,《芝加哥》没有什么爆炸性的呼喊,却一样让观众的心颤动,爵士乐如钝刀割肉,妖娆魅惑的舞步犹如慢性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