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观摩剧目《好汉武松》剧评集锦

 

 

《好汉武松》剧评

文/俞思含

近期,在学院研究生与科研处的组织下,来到天桥艺术中心,观摩了由北京京剧院青年编剧、导演李卓群的新作品——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

此前,李卓群曾因“人鬼恋三部曲”,开拓了小剧场戏曲的当下市场,吸引并培育了一批青年观众,但因均为女性爱情主题的作品,故而在题材和风格上较为类似。因此,在李卓群导演宣布开始创排武生主角的《好汉武松》之初,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究其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老观众对李卓群首次导演小剧场男人戏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水浒戏里关于武松杀嫂的这一段情节,本就情节起伏、人物鲜明,拥有观众基础。甚至许多戏曲作品里,以潘金莲为主角,并从人性的角度,为其“翻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好奇与期待,我们去看了《好汉武松》里的这些人物是和呈现。观完全剧,最大的感受是“回归京剧本体,传统稳中求新”。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剧中关于编剧的“出新”之处较为稀少,其情节和人物大多遵从原著。导演手法上的最大亮点或是检场人的运用,其自由上下场的形式,打破了封闭的结构,虽在偶尔几处略感跳脱,但未尝不是小剧场戏曲未来表现形式的一个走向。但要说明的是,其实编导的回归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是最大的创新。在小剧场戏曲蓬勃发展的当下,各种实验探索的剧目纷沓而来,李卓群选择在其沉寂之时,大胆创新。今日同样选择在其纷繁之时,回归表演本体。故而,少了喧宾夺主的外在因素,几位演员的表演均可圈可点。索明芳的神态唱腔、武松的唱念做打、武大郎的矮子功、西门庆的身段动作均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有时将这些戏曲本体呈现完美,也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和意义。

 

《好汉武松》剧评

文/任婷

近日,在学院研究生部组织下观看了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在一个“小哥哥”“小姐姐”满天飞的年代,北京京剧院以“武松”为题材,重新编排这样一出武戏,可谓是一部值得我们关注、观看的作品。

这次李卓群编导的小剧场《好汉武松》,初识之下,让人不免好奇,创作者对于武松这个人物,是不是有什么新的话要说?有新的情节要编排?然而看过彩排后才发现,这并非一部翻案之作,更非改编,创作者恰恰是想要通过小剧场的媒介,借由武戏的精神,让现代观众重新感受武松身上的“好汉”气质。

《好汉武松》,戏里的主角是武松,主创想讲的是武松的男子气概,这就让人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不免吹毛求疵。剧中以武松的行动串起了整个故事,也连起了自己的命运,结尾落在了武松的自白,在定点光中,武松向观众道出自己难逃官府的审判,却毫无遗憾,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便转身走下舞台。这样的武松固然成就了观众心中对好汉的期待,但是观众对戏的期待,好像又差了些许火候。

小剧场演戏曲,有助于创作观念的开放,从《好汉武松》的演出中,主创对程式的创造,检场人的设计,对王婆角色的塑造,都能看出小剧场戏曲所面对的多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能,如何进一步成为戏曲与这个时代观众对话的桥梁,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

——观《好汉武松》有感

文/刘畅

武松是历史传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提到武松,人们往往聚焦在景阳冈打虎事件上,关注武松的英雄气概。但是在好汉武松这出小剧场戏剧上,武松景阳冈打虎被一笔带过,重点关注在武松和武大郎一家的爱恨纠葛上面,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武松和武大郎的兄弟情谊,武松戴花游街,见到失散多年的兄长,二人在台上一系列的程式化动作却表达出了很深的情感,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饰演武松的演员经验丰富,动作干脆利落,扮相英俊潇洒刚正不阿,十分符合武松的正义形象。这是一出悲剧,武松最后为了为武大郎报仇雪恨,亲手杀死了王婆,潘金莲,西门庆,最终他选择自首,但是他不后悔,亲兄弟却又如父如子的感情是他这辈子最珍贵的。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在那个宦官当道民生凋零的年代,武松的个性和正义恰恰是对社会最大的讽刺。 好汉武松不是一个纯粹的“大男主”戏,潘金莲是剧中的重要人物,她的悲情色彩是整出戏悲剧的体现和导火索,潘金莲的心路历程值得细细品味。饰演潘金莲的索明芳曾经也和导演合作过《惜姣》,去年近距离观看过大名鼎鼎的惜姣后,索明芳和导演对于女性角色内心情感状态的把握简直太令人赞叹了,当然,在好汉武松这出戏中,这样的精彩配合依然延续了下来。潘金莲第一眼见到武松,古筝轻轻响起,像轻轻拨动心弦,音乐的运用非常完美,春心萌动的感觉被简单的几个音符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潘金莲不是生性放荡,她绝世美貌,风流妩媚,却嫁给了不通事务的武大郎,青春和情感无处寄托,遇见武松,醉酒后流露真情,看似违背人伦道德,其实是封建社会种种禁锢压迫下人性本真的释放,潘金莲是可悲的,没有遇到良人,后来在王婆的撮合下,和西门庆苟且,让她误以为遇到了世间最懂她的男子,可惜王婆恶毒阴险,用计毒杀武大郎,让潘金莲背上红杏出墙弑夫的罪名。

《好汉武松》的布景十分简单,但是非常具有意境感,三块屏风上面枯藤老树,一会儿是景阳冈,一会儿让人联想到是武大郎家外院子里的树,一会儿透着凶险,一会儿暗含着疯狂滋生蔓延的欲望。戏曲的意境之美被现代化地合理运用,我认为是演员之外最大的看点。

 

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剧评

文/张凌羽

“打个譬喻:同样一个潘金莲,同样的遭遇,施耐庵是全用俯拍镜头,鄙视淫妇之恶;欧阳老是全用仰拍镜头,抬高叛逆之美;后辈我是在俯仰之间,把人物置于光怪陆离的社会背景下,视其性格发展的不同阶段,该仰时则仰,该俯时则俯,该同情就同情,该赞扬处也赞扬,该惋惜时就惋惜,该谴责时亦谴责。反思“这一个”古代贫家女儿是怎样走上谋杀亲夫的道路,引出了一系列联想……”——魏明伦《巴山鬼话》

(我做着非常“荒诞”的梦——《潘金莲》遐想录)以潘金莲事件为题材的戏太多了,有人为她翻案,有人为她不平,有人为她惋惜,有人视她为红颜祸水,有人斥她是轻薄扬花……又翻出《好汉武松》的节目单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戏是想从武松身上另辟蹊径的,可这么一个使人眼前一亮的构思,却终究只是在节目单上昙花一现。

翻了几部前人的力作,对潘金莲的态度最颠覆的当属欧阳予倩,对传统戏曲表达形式最突破的当属魏明伦,最恪守了传统戏的精神又于无意中引人深思的当属取材于《义侠记》于1987年整理改编的昆曲《潘金莲》。将《好汉武松》放在这形形色色的潘金莲戏曲中,才想说一句太规矩,又觉殊为不易,于稳中求进,未为不可。

《好汉武松》在剧情上没有太大的颠覆,在价值观上也循规守矩,但是它在这规矩的穹庐中刺出了一根针:潘金莲临死之前,拼尽全力对武松说,害死你哥哥的是你。当然,这不是《好汉武松》的原创,早在欧阳老先生的话剧中,就已经将这部分统统挖尽了。但是这句话放在这里,却并不是不合适。潘金莲之死,在于杀人害命,不在于追求幸福,在被王婆拉走的那一瞬间,她就已经身不由己了。《好汉武松》也着意刻画了这种身不由己,以及近墨者黑带来的不幸,从潘金莲对武松说“若是我不安分守己,早就没有这个家了”,到潘金莲一见王婆摆下偌大的阵仗便起身要走,她实在不是从头到尾就揣了害人的心。同样的思路,在川剧和昆曲的《潘金莲》中也可以看见。但是限于小剧场戏曲的容量,以及题为“好汉武松”的约束,这些从普通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历程,没有办法展开来讲。

大量的笔墨,用在了两番调戏上,潘金莲和武松独处一室时的拨火,以及西门庆和潘金莲独处一室时的挑逗。从舞台呈现和场面调度来说,这两场是很棒的,传统的戏曲程式,恰到好处的唱词,以及关键处的道具,处处可以看出导演精巧的构思。这精巧的布局,还体现在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上,依旧是有场次之分的,但场次挣脱了时间的束缚,观众看懂则个,不必要一丁一卯都演绎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而省出了大量的时间,将两场调戏重头戏尽可能地做到极致。

先演武松打虎,而后游街相认,归家,演到这里,场上都还不离其题,但随着剧情的展开,潘金莲一出场,便和武松平分秋色。整部戏看下来,是很精巧地把这篇水浒故事点染新意地讲了一遍,可我却没有明白,好汉武松,何处好汉?同所有的同样题材的作品一样,我们可以看出武松和哥哥的手足情深,在美色面前不为所动的刚毅,在强权面前不肯低头的硬气。但是看不到武松在唱不堪“明珠暗投”时,对眼前的嫂嫂,有没有几分作为普通旁观者最基本的怜悯。但是这个东西,不能写,不能碰,一旦处理不好,会陷入《武松之踵》的境地,也会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好汉蒙羞。再直白一点说,他只认得嫂嫂,却不明白眼前的嫂嫂,也是人。他可以不爱这个飞蛾扑火的嫂嫂,可以厌恶这样水性杨花的女人,却不应该不把她当人看。可是我思来想去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如果我是武松,在潘金莲拨火的时候,我不疾言厉色,冷语呵斥,甩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转身离去,又该怎么办?

 

评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

文/张明晖

武松,或许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打虎英雄,而他的故事来自于小说,来自于戏文,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的出现并不是对之前已有的作品进行翻拍,也不是进行重新的整编,而是将这出戏放在了“小剧场”这个环境之中,空间小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就近了,所以,舞台上的演员如果去塑造人物,台下的观众就能直接的接收到什么样的情感,亦如这出戏,武松在台上的动作与身段很多,这些动作恰好彰显了武松这个人物的英雄之气,也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来自舞台,来自书本,来自历史的“好汉”武松。这便是小剧场的好处。

对于故事情节和舞台设计我不想做太多的阐述,我想说一点对于剧中设置“检场人”的看法。中国戏曲的早期演出中,就有“检场”一职,担当此职的人叫做“检场的”或“检场人”,只不过随着戏曲的逐渐发展,“检场人”也就失去了他的地位。在《好汉武松》中每一场的转换以及舞台上道具的摆放都是通过“检场人”来完成的,他们身着黑色长袍,面无表情的走上场,即使是简单的抬桌抬椅,他们也是规规矩矩,一人先下场,然后另一人紧跟其后;又或者是,作为奴仆,小吏上场,为剧中的演员传语,接东西。到无论是以什么身份,他们都始终是严肃的,无任何的情感流露,似是剧中人物之一,又好似脱离剧情之外,但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整出剧目才能一贯到底,顺畅的演出完毕。可以说,检场人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在第六场,武松在得知真相后,愤怒的杀死了王婆与潘金莲,在杀了王婆之后,王婆一个转身,检场人手持黑纱走上前来盖在王婆的头上,王婆所有夸张的动作以及表情瞬间消失,在舞台上黑纱的运用就是代表着鬼魂、神灵类的形象,在我看来,这出戏妙处就在于他将戏曲最传统的元素拾捡回来,并结合着最传统的英雄故事,在现代化灯光的处理之下,整部剧更显的韵味十足。

 

《好汉武松》剧评

文/许文荣

《好汉武松》这出小剧场京剧,并非是对原版戏曲的全新解读,而是在原版戏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精加工”式的复排!对原作有一定删改,但仅限于情节,对人物和事件完全没有进行新的阐述,这让本身抱着“看新戏找亮点”的心态走进剧场的我感到很失望,原本是希望在戏中看到对人物的全新解构与解读,但实际上导演意不在此,排演这出戏并不是为了“翻新”,而是要“推旧”,是要推送一部陈旧但又不失为经典的京剧。导演在遵从原版京剧内容的基础上,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打磨戏的形式上,运用了很多当今小剧场话剧舞台上会使用的导演手段,如明场换景,但在换景时也加入了一定的京剧步法、身段,使得这种换景形式能很好地与这出京剧融为一体,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表现王婆、潘金莲、西门庆三人死亡下场时,由场工上场以黑纱盖其头上的形式,实实地破坏了演出的整体气氛,甚至让人发笑。形式再新奇,若是破坏内容,不能与全戏的表演风格融为一体,那就完全可以不存在。

演员们都超级棒,为全体演员以及服装设计打call~,尤其是萌翻我的武大,在舞台上动起来像一颗圆滚滚Q哒哒的糯米麻薯~

总体来说,好汉武松的“好汉”之处并没有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出戏并无新意但中规中矩,满分十星可打七星半!

 

《好汉武松》剧评

文/欧阳梦霞

《好汉武松》讲述了一个好汉的故事,开场便以“打虎”为铺垫,将主人公武松其人的英勇展现出来。接着游街遇兄、归家见嫂,又面临情色与道义的左右选择。当潘金莲一伙毒死武大,压在武松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垮了,最终以“为兄复仇”而拉下帷幕,回归了一曲忠义的颂歌。

单就武松的形象而言,忠义背后其实是悲剧。当王法信条失去存在意义之后,金钱可以凌驾于权利之上,此仇若是想报,那武松只得用手沾染鲜血亲自来报。在剧中,除却四位检场人之外,其他诸如大虎、武大、潘金莲、王婆、西门庆皆一一走入死亡,盖上一块黑纱,便是已亡。哪怕连武松,在一声声“威武”之中,其隐含的结局走向也是如此,虽这不是必然,但是内心的道义却无法让他得以脱身,困于自我道德限制的牢笼与枷锁。杀人于他,不是在于快意江湖,而是在于忠与义的选择。可见,此处塑造的“武松”并非是简单的草莽英雄,他心有正义,这正义成全了他,但也正是这所谓正义害了他!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对戏的好奇已然足够,更何况有精彩的武戏部分作为支撑,但好奇之后的兴趣保持却差了些火候。“打虎”之后,一直到“见嫂”,这之间的“戏”不够,或者说,是表现得太平淡。唯当武松进入武大家,与潘金莲相见,整个戏的意思才真正开始,与武松的“刚”相对的是潘金莲的“柔”,一刚一柔,两人有足够的戏好看!与此同时,武大与武松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表现得尤为的突兀,两人依依惜别之时那种浓厚感缺乏了必要的前情铺垫,使得报仇多了几分牵强,稍有些乏味。

小剧场的形式有无数种奇妙的可能,《惜娇》如此,《好汉武松》也是这般。所以我关心的是,下一次李卓群还会玩什么?

 

漫谈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

文/饶骞

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以“打虎”“游街”“戏叔”“别兄”“杀嫂”“杀楼”等重点展现以武松为主的场次组成,较为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武松侠肝义胆的英雄本色。

首先应该承认,作为小剧场戏曲来说,《好汉武松》的创作是成功的。该剧在剧本的编排上比较集中、简洁,故事脉络清晰,突出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大无畏精神。在“戏叔”一场,编剧以火盆为喻,巧妙地展示了潘金莲和武松二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个人觉得“戏叔”一场对于潘金莲的描写稍微缺乏层次感,以至于后来潘金莲大胆酒后调戏武松的情景感觉缺乏铺垫。个人觉得可以尝试为潘金莲增加一段[南梆子]的唱段,表明潘金莲初见武松时的内心世界。其次,在“裁衣”一场中,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戏份有些过多。个人觉得应该再稍作精简,否则极其容易喧宾夺主。在结尾处,武松的一句台词可谓是画龙点睛:“列位看官,俺武松自首去也”!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纵观全剧,武松可算是当之无愧的一名勇士。这句台词使武松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升华。

其次,在导演的处理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打虎”“戏叔”“杀嫂”“杀楼”等场次的处理,对于一些武打身段的设计可谓是恰到好处,充分展示了北派武戏的特色。加之武松的扮演者魏学雷功架严谨、武打干净利落,可谓是当今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一位青年武生演员。潘金莲、王婆、武大郎的扮演者索明芳、孙震和梁军委的表演也是活灵活现。相比较而言,西门庆的扮演者张琎却稍显逊色。不过作为演惯了温文尔雅的书生的小生演员来说,演绎这类角色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部戏在音乐设计方面也可谓是独具匠心,整体音乐风格非常统一,“京”味儿十足。“裁衣”一场设计了好几段吹腔,比较符合规定情境。“杀嫂”一场中武松念何九叔字帖时的一段[西皮快板]可谓是铿锵有力,给人印象深刻。美中不足的是,既然是以武松为第一主角的戏,却缺乏一段武松的核心唱段。是否在结尾武松决定自首之前,增加一段武松回看过去的种种经历、抒发个人心路历程的一段唱腔呢?还有,个人觉得在服装方面,潘金莲第一次出场大红色的服装是否还可再斟酌。

总之,感谢研部为我们提供这次观摩学习的机会。向卓群师姐的团队致敬!希望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能够进一步打磨,成为当代小剧场戏曲舞台上的一部精品之作!

 

观《好汉武松》学习心得

文/化利好

在新时代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小剧场戏曲一直以其鲜明的原创精神、时代气息引领着当代戏曲编演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的航程。引领着更多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武松打虎的故事流传于民间多年,多种艺术门类都演绎过关于武松的故事。但这次看完由北京京剧院李卓群导演的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本剧讲述了武松打虎之后遇上了自己的兄长以及日后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在剧情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身上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以及有恩必报、嫉恶如仇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揭示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及王婆这种男盗女娼的典型嘴脸,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本剧也延续着戏曲对于大众起着高台教化的精神。

本剧检场人的使用,打破了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舞台时空更加流动自如,省去了舞台二道幕的使用,也减少了起光、切光的琐碎。将检场人的程式化作用加强以后,当他们出现在舞台上搬运道具时也不会干扰观众的视线,他们的行为对于观演关系之间的假定性也已形成,同时这种表现形式也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

“导出于表而还于表”在这部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武松的故事已是众所周知,但观众依然看的如痴如醉,因为演员表演的太精彩了,感觉到戏曲老前辈留下的东西太精彩了....要说的太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感谢学院研究生部给我们学生提供开拓戏曲眼界的机会,我会好好学习,再接再厉!

 

人为情所系、事因人而动

文/刘芯男

《水浒传》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IP,酒还是那碗烈酒,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兴许会不一样,《好汉武松》不是因为有了故事才有的人物,而是因为他是了武松、是潘金莲、是西门庆才有了这出故事。

戏剧人物就是剧目中的人物形象,戏剧人物在整个戏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剧目叫《好汉武松》,“好汉”就是全剧的主题思想,正如戏剧人物是全剧主题思想的体现者。武松在景阳冈醉酒打死害人的老虎,成了当之无愧英雄好汉,刚正不阿的形象就此立下,也就为之后给哥哥抓真凶报仇杀嫂埋下因子。最后一场弑嫂,武松与武大的兄弟情深,才使得他要必须要查找真相。真相大白后,武松手刃仇人的正义之举才会使得人大快人心。

再来说说剧中其他人,潘金莲。毒杀武大,毒是潘金莲下的,主意却不是她的,毒药也不是她找来的。潘金莲出场自叙了花样年华却嫁给了武大,因何嫁给武大的前情虽不知道,但就潘金莲的容貌而言,观众必定是料到其中必有缘由。潘金莲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从武大和王婆口中知晓她善于料理家务,内外兼修的人,对自我的要求也很高,潘金莲性格也是要强的。戏剧人物是戏剧情节的支配者,潘金莲的人物设定,就决定着她不甘于当下生活,武松的出现必定搅乱她的心,也支配着潘金莲去勾引武松。被武松拒绝后,内心的不甘,又恰逢风流倜傥的西门庆的出现,潘金莲追求品质的目标得以转移。所以才会说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人物支配情节,而不是情节支配人物。

做人要活成武大,他是剧中最可爱的人。表扬演员的功底很扎实——矮子功。武大就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市井小民,他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对生活失去追求,反而学得做炊饼的手艺傍身,以此来走街串巷,到处打听犯事的弟弟。与妻子潘金莲不同,乐观向上,踏实过日子才是武大的追求,这是潘金莲和武大最本质的差别。

王婆是剧里润滑油,哪都需要她。万金油真是太重要了,潘金莲和武大的婚配她必定是参与了不少,西门庆的介入,靠得也是王婆。王婆就这样卡在武大和潘金莲中调合夫妻关系,牵扯西门庆和潘金莲,促成了一段孽缘;武大被杀的真相又是王婆最后道出;王婆是剧情推动很重要的节点,对这样一个坏没有坏到骨子里,又有点插科打诨的角色,观众是很难恨得牙痒痒的。

看完《好汉武松》,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有他的可取处,至少此番不会因为是经典再现而对人物没有了探索冲动。

 

浅谈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中潘金莲的人物形象

文/齐鹏

继《惜·姣》之后,李卓群和她的团队又为大家带来了一出“水浒题材”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正值1988年版电视剧《水浒传》开播二十周年之际,《好汉武松》想来也避不开借东风的嫌疑。

《水浒传》中,大多数男人都烧杀抢掠,大多数女人都放荡不羁。笔者原以为卓群师姐会把水浒中极具代表性的“四美”相继搬到小剧场的舞台上,进而凭借自己独特的、不同以往的视角来呈现这四朵鲜花的绽放和凋零。既然阎惜娇在前,潘金莲、潘巧云、贾氏这三位自然紧随其后。

仅看剧名,还真以为要讲述武松结拜宋江、打虎遇兄、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落草二龙山、南征北战,直至出家以终天年的故事。直到《戏叔别兄》一出,索明芳以喧宾夺主之势,将筱派的“荡”、荀派的“浪”都倾注到潘金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样的戏,只要潘金莲一出场,武松立刻就变成了透明的花瓶,反正笔者是不想再多看那个钢铁直男一眼。取材名著,改编经典,本身就冒着风险;何况前有《惜·姣》名声远扬,观众的期待不言而喻。然而该剧中潘金莲的形象无甚突破,并没有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或是真正站在潘金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尽管女主角表演精湛,可因此而更改剧名为《金莲2018》或是其他,也难掩尴尬。

潘金莲这样一个女人,她最匮乏的正是她最渴望的。她身上有一种同时代女性不敢去生发和拥有的“自觉”。她向往幸福,追求所爱。

换言之,是她的自觉,她的追求和向往让她一步步走向沉沦和毁灭。抛开伦理,潘金莲爱上了打虎的武松,她没错。回归伦理,潘金莲爱上了她的小叔子,她错了。事实上,这样的命题本身就有问题。尤其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男女情爱,伦理带来的冲突,其强度已经大不如前。

不妨以《甄嬛传》作对比,至少有三个男人跟她的关系非比寻常,其中有两个男人跟她发生过肉体关系并育有子嗣。当年她只是出宫修行,带着神圣的任务来到宫外,并没有彻底断绝与皇帝的关系,否则她后来也不能那么轻易的二进宫。然而,她还是跟她的小叔子生了一对龙凤胎。后来,她借旁人之手“曲线弑君”。仅就情节而言,她并没有比潘金莲好到哪里去,可她为什么没有被万人唾弃?

抛却阶级和地位,以及智商和手段,我们不难发现:甄嬛爱的人,也爱着她;她不想再爱的人,还爱着她。所以,潘金莲最大的悲哀的是她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人。

笔者期待《好汉武松》在后续的打磨过程中,注意到潘金莲这一形象对于既定主题的干扰。如若该剧或是其他作品想要凸显潘金莲的人物形象,也该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

 

《好汉武松》剧评

文/孙慧欣

由李卓群担任导演兼编剧的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主要围绕着《水浒传》中与“狮子楼”相关的情节。开场铺垫了武松打虎,接着武松游街遇兄,之后归家见嫂,潘金莲遇见武松心生爱意,转而戏叔,后被武松所拒绝;接着是裁衣,毒死武大,武松杀死潘金莲的一系列情节,由此敷衍成一出近两个小时的小剧场武戏。

小剧场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空间小,这对于京剧而言,演员不仅能够在程式上有新的调整、创造,而其神态、眼神也有了发挥之处,所以这出戏里,金莲戏叔、与西门庆调情的两场戏,显得颇为娇媚。

但是美中不足之处是,全剧与原本《水浒传》的人物性格,人物所处的情境基本相同,对于观众来说没有新鲜感,本剧剧名为《好汉武松》,何为好汉,好在哪里,这部剧没有完善的展现出来。

再有就是出于编剧角度出发,剧本结构出现割裂,这种割裂并不是情节上的不完全,而是对于戏曲而言,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如果戏曲剧本的情节沿袭小说情节,肯定是有问题的,本剧第四场和第五场,时间冗长,但和武松关系不大。

最后谈一下演员的表演,潘金莲的扮演者索明芳,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可圈可点,把潘金莲的媚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大的扮演者和王婆的扮演者都把人物表现的十分可爱。

 

《好汉武松》剧评

文/张铄

《好汉武松》讲述了英雄武松是如何一步步被逼着走上绝路的故事。

故事开始时,打虎英雄武松在北宋山东阳谷县获任武都头。佩花游街的途中遇到闻讯而来的兄长武大郎。武大郎为兄为父将武松养大,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多年后相见乍喜,相约携手归家。两兄弟回到家中,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对叔叔武松心生爱慕,趁武大酒醉休息,借着酒意调戏,反遭严辞呵斥。武松因公务在身,第二天就匆匆离开了。这边潘金莲的干妈王婆受西门庆所托,将他和潘金莲促成苟且之事。久而久之,纸包不住火,事情败露,武大郎只身前去捉奸,并说一定要告诉武松,让其寻仇。潘金莲、西门庆、王婆三人定计害死武大杀人灭口。无奈西门庆买通官衙,武松得知兄长遭害却伸冤无门,决意私立公堂为兄平冤。三人对峙之间,破绽百出,遂一一杀死。故事结尾武松对天叩祭,决绝而往,投官自首。

剧中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出智勇无匹、凌厉风行的性格特质,对哥哥的那份情又表现出他的刚烈忠勇、万丈豪情。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一个是索明芳饰演的潘金莲,一个是孙震饰演的王婆。潘金莲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角色,但是在舞台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可爱又可恨的一个反封建女性。孙震不愧是实力戏骨,他反串的王婆承包了整部戏的笑点,成为了整部戏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为反派,却让人对他好气又好笑。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戏剧,值得为之一看,为之欢呼。

 

《好汉武松》——召唤新时代英雄

文/刘柳

但凡谈论起小说中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我想人们大都会先想到的是其景阳冈打虎事迹,武松生性冲动好胜,在酒家豪饮十八大碗后,不仅不听从“三碗不过岗”的劝说,反而还在山上赤手空拳地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虎!同时武松因这一为民除害之举还被提为了都头,赏佩花游街。当地老百姓佩服其血气方刚又武艺高强,之后人们便都以“打虎英雄”称呼好汉武松。演出开场展现的正是这一事件。

还未开场舞台样貌便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三块绘着树形的正方形屏风横跨整个舞台,上面的树枝错落有致刚劲有力,灯光将云影投射在景片上,整体展现出了一片浮云遮天翳日的景象,想这应该便是那落日余晖下的景阳冈了。随后,主要人物登场,瞬间烟消云散。紧接着便是主人公武松与那老虎一连串精彩的武戏对打表演,男演员与虎形扮演者基本功扎实,配合默契,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开篇的武松打虎已为我们树立了主人公的勇武形象,而在游街时武松遇到的矮脚兄长武大,以及随其回家后见到的嫂子潘金莲,这才开始进入了导演真正想要讲述的内容,展现武松光明磊落、恩怨分明的一身男儿正气。潘金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如同烫手的山芋,想饰演一个非议众多的角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演员索明芳拿捏得当,她花枝招展勾引武二确实让人生恨,而看到她被西门庆引诱和不忍毒死武大郎时,又让人觉得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弱者而已。【戏叔】一场中,潘金莲见武松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为了表现潘金莲对武松的羡爱之情同时又还原环境,冒着红光的火炉道具为表演增光不少,外加杯酒续饮动作的催化,更是迅速地推进了感情升温,在勾火动作之间潘金莲还试图以此为契机亲近武二,在她的唱词中也在不断强调“火复暖”,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热烈之情。不料,这一切换来的却是武松的猪犬相辱。第四场【别兄】中,武松与视如生父的武大告别,并在临走前暗示了兄长武大“防人胜过防虎”。据原著中记载,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上身长下身则短”,扮演武大的文丑演员上场表演期间的动作也都全部以矮子功完成,这便是京剧表演中的一种特殊表演技巧,极大地考验了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也促使武松武大二人的搭戏经常产生一些诙谐之感,让人忍俊不禁。剧中另一丑角王干娘从头到尾念唱均以京白为主,也起到了活跃演出氛围的作用。第六场【杀嫂】情节高潮处,屏风上光影如刀锋一般,武松为了替武大郎报仇雪恨,不顾公职连杀王婆、潘金莲和西门庆三人,以此来祭奠兄长的亡灵,刀光剑影现英雄忠肝义胆,快意恩仇,最终武松也选择了自首。清代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在评论这一回时也感慨道:“武松,天人也。”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小剧场京剧一方面是一种突破,但因其舞台物理空间的缩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回归。昔日的检场人一职再次登上舞台与演出融为一体。这使得场次之间处理顺畅,鲜有熄灯黑场,其换景需求都穿插在了正常表演中,检场人员统一身着黑色长袍,整齐有序地上场,在留有微弱灯光的舞台后区来安置道具,有时候检场人员还会客串群演,如在第六场【杀嫂】中,四位检场人员摆放完武大的灵位后,同时面向灵位鞠了一躬后方才离场。武松的时代虽已邈如旷世,但今天再次将他推出来也是想要说明当下的社会问题,将之与现如今花花世界中的温室花朵相比较,男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气概应是值得首要思考的问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好汉武松》剧评

文/陈蕴雯

9月25日晚,我有幸跟随研究生部的观剧团观看了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这部作品是北京京剧院著名青年导演李卓群的最新作品,其许多京剧作品都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和口碑,如小剧场京剧《惜·姣》、《碾玉观音》与著名影视剧导演郭宝昌合作的京剧《大宅门》等。怀着对其较高的期待,我走进了剧场,细细品味这部作品。

该剧讲述了北宋山东阳谷县,打虎英雄武松获任都头、佩花游街,途中路遇失去消息多年的兄长武大郎。待武家兄弟回至家中,嫂子潘金莲对武松心生爱慕,殷勤款待,趁武大酒醉酣眠,借酒调戏武松,遭武松严辞呵斥。武大雪中送武松,武松叮嘱兄长切记留意家中起居,不受欺侮。王婆为西门庆牵线,促成与潘金莲苟且之事。武大郎闻信,只身捉奸,三人惧怕武松知情,定计害死武大以杀人灭口。得知兄长遭害,因西门庆买通官衙,武松伸冤无门,决意私访雪冤。武松与潘金莲、王婆三人对峙,武松言语中察觉破绽百出。何九叔托人送来武大毒骨,人物证齐备,武松接连杀死王婆、潘金莲、西门庆,对天叩祭,决绝而往,投官自首。

该剧以武松打虎为始,以杀死西门庆为终,完整地诠释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题。一开始,武松明知山上有凶猛的老虎,执意上山,借着酒劲儿将虎打死。到结尾杀死王婆三人部分,明知私立公堂,杀人乃罪不可恕,可为了给武大郎报仇,武松偏向虎山行,执意杀死王婆、潘金莲、西门庆三人,主动投案自首,英雄气节跃然于舞台之上。

这部小剧场京剧的武松还分为火焰和冰峰两个版本,我们观看的是火焰版的武松,魏学雷扮演的武松打戏干净利落,十分精彩,场上掌声叫好声连连,足以看出演员的功底之深。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较为中规中矩,在剧情逻辑上遵循原著,没有太大的创新改动,然舞台节奏把握得很好,一些情节上的繁琐复杂也删减干净,仅留下剧情主线及最主要的内容,紧凑明了。王婆以男演员反串的形式呈现,为剧情增添了许多趣味性,若能更深入地挖掘一些人性的东西,我觉得整部戏的立意将会更上一层楼。

 

如何从传统故事中剖取新意

——观《好汉武松》有感

文/赵硕

“武松杀嫂”的故事是世人耳熟能详的,除戏曲舞台上有所演绎之外,在小说、电影、电视等领域也有着浓重的笔墨。故事中武松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潘金莲更是成了“淫妇”的代表……当得知李卓群再次创作这段故事的时候,我很期待,期待着在她的笔下对这段故事有着新的演绎,对武松和金莲有着新的理解,期待能让人有些新思考……然而,一场戏罢,余下的只有失落。

《好汉武松》中有着很符合“小剧场”的 导演技法运用,如场上人物死后用黑纱遮盖带走,无需灯光切换造成剧情的割裂;检场人员可以和演员进行交流,打破遥不可及的第四堵墙……可在如此新颖的导演方式之下,为何毫无新意呢?只是为了试探技巧吗?

回首看水浒故事的探究和改编,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中对人物的感情和心里动作很是看重。施蛰存创作的《石秀之恋》中,更把石秀对潘巧云的心理变化一步步剖开,从动情到纠结克制,再到举刀杀之,一切由情而起,更由情而终。在戏曲舞台上亦是如此,传统戏《活捉》,魏明伦的《潘金莲》,李卓群前两年创作的《惜娇》,都是从人物出发,以感情动人。

而《好汉武松》中的感情在哪里?武松对潘金莲的内在情感是怎样的?潘金莲同武大郎、武松、西门庆三个男人的情感又是怎样?一出新创的戏不去探寻这个,它的价值又在哪呢?在戏开场时,字幕机上出现一系列文字,大概意思是“某某计划”结业作业、“某某基金”培养项目、“某某人才”……工作与创作,一字之差罢了。

 

观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后的一些想法

文/钱鹏

小剧场戏剧近些年来势头很火,它们往往举着革新的旗帜,大有变革传统戏剧之势,小剧场京剧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的是,小剧场戏剧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往往都能给观众带来些许的惊喜,这无疑拓宽了戏剧舞台的诸多的可能性,但是,“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在舞台是那么的无可辩驳,认那些新秀们如何掀起舆论的巨浪,都无法撼动那些经典的地位,更别提那些在舞台上昙花一现的新编戏剧了。

作为一部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在情节上可以说未曾有任何的创新和新意。武松的上场还是从脍炙人口的醉打恶虎开始,接着是受到朝廷的封赏,和哥哥相遇……潘金莲还是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引诱小叔子、后和西门庆勾搭在一起、与西门庆和王婆合伙毒死武大、后被武松所杀……戏中所有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完全没有感到意外,深深符合一般人印象中的人物形象,虽然这种做法较为稳妥,但是这并不是小剧场戏剧应该呈现的,可以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戏是完全失败的。

当然,本戏在武戏、戏剧形式的创新方面还是值得称道的。打虎和杀西门等武打场面体现出了武戏的精彩,是本戏非常值得观看的点。在人物的上下场上,本戏采用了“头蒙黑纱”下场的方式,在一些换场中为本戏有所添彩,但是在某些场景也显得有些违和,今后如果能做一些改进的话,不失作为一种特色保存下来。

 

9月25日观《好汉武松》

文/刘振峰

武松,《水浒传》忠义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武松醉酒后景阳冈打虎,显示出勇猛无双;佩花游街与兄长并肩过市,彰显其兄弟情谊;与嫂嫂相敬如宾,显示其忠厚仁德;而为兄报仇,又是忠义果敢的体现。武松身上的勇猛果敢、忠厚仁德等品格是时代所需,是具有现代性的。《好汉武松》通过讲述武松其人其事,意在树立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男儿形象,彰显其敢作敢为、有情有义的淳朴价值观。

该剧剧场舞美、演员调度等环节,都有主创团队的精致设计,故事剧情按照人物成长进度,依次分为三个阶段。打虎,可以理解为人物的“少年阶段”,三拳两脚、力大无穷,将恶虫除灭,单纯勇猛。与兄相见、与嫂叙礼,可以说是人物的“成年阶段”,有礼有节、忠厚仁德尽显。杀王婆、潘金莲、西门庆,为兄报仇后毅然投官自首,是人物的“崇高阶段”,明知法不容情杀人偿命,依然手刃恶徒,敢做敢当。

全剧人物成长线索清晰,剧情发展顺畅,但戏曲不能“叙事”,简单叙述难以深化主题,尤其是人物的“崇高阶段”,没有困境、两难等情节,仅是报兄诛嫂,人物难免扁平化。简单总结,没有牺牲,何来崇高?

本剧在各场次中有关目体现,一柄刀、一盆火、一壶酒都有充分利用表达,主创心思缜密、表达巧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剧武松形象很像哈姆雷特,只是少了对“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思考。

 

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剧评

文/曹鼎

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敷衍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受赏游街,相逢兄长,兄弟团圆,被嫂调戏,大雪辞行,杀嫂杀楼,投案自首的故事。总体来说,该剧舞台简练,情节紧凑,节奏把握得当,人物的感情刻画也比较真实细腻,既有兄弟情深的感人场面,也有调戏与被调戏的戏谑场面。尤其王婆一角的设立,除了插科打诨也充当了故事的叙述者。

全剧有这样几个值得关注的点:一是人和虎的对比。从序幕打虎一节,武松在酒醉的状态下说出一句豪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仅一句话勾勒出了武松的性格和剧作者想要呈现的一个武松,也为后文的很多情节做了铺垫。比如在大雪送别的时候,他提醒兄长猛虎易防,人心险恶。还有在武大死后,武松去衙门伸冤发觉事情不对后,要回家中一探究竟,再次印证了这句话。二是舞台冷暖灯光的运用,我们可清晰的看到,在人物情绪紧张或者低落时,整个舞台是冷色调的,比如打虎,别理和杀嫂杀楼:而在人物情绪温情时,整个舞台的有是暖色调的,比如兄弟团聚,潘金莲调戏武松和西门庆调戏潘金莲。尤其在西门庆调戏潘金莲之后,舞台的灯光变换极快,表现了两人内心情感的极度升温,同时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直至王婆上场表明,原来两人来往一月有余。三是舞台关于人物死亡的表现。给人物蒙上一块儿黑布以示人物死亡,虽然形式新颖,有些借鉴话剧的手段,可以节省舞台空间,但是丛现场效果来看,并不太理想。本身是严肃的事情,王婆和潘金莲的死是武松的一个情感高潮,而现场却因为尸体的移动而发笑,这就把场上的义愤填膺的武松至于了尴尬境地。所以这样的处理方式还需要考虑。

 

浅谈灯光对舞台布景的影响

——观《好汉武松》有感

文/魏熠豪

一进剧场,冷光铺在舞台上,远处的景片上斑斑驳驳,像是月亮在云雾之间穿梭,山间飘渺之感应面袭来,加之刚刚入秋,夜晚难免会有一丝凉意更有萧瑟的意境。

随着开场钟声渐起,景片上云雾缭绕的感觉慢慢散开又悄悄形成斑驳的感觉,斑纹很长,在我看来像是老虎的斑纹交叉打下来,隐约能看到景片上树的形状,一只老虎从景片后面爬来爬去,交代了戏剧的大背景。老虎走在台前,景片上的斑驳的光收了起来,景片中间的景片上枯树浮现出来,像是什么东西压在树枝上,树枝向下,很有张力,或者像是在托起什么力量感很强,也预示了武松为哥哥武大郎申冤无门,私访雪冤的决心。在西门庆与潘金莲相互暧昧互生情愫那一场,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在舞台上相互交错背后的舞台布景中的三棵树或明或暗,隐隐约约,树枝给予的力量感变得瘫软不再有生气。在得知哥哥武大含冤而死,武松在后台喊着兄长,前台蓝红色光又明又暗地闪起来,有一丝阴森恐怖,武松一身素衣走到台前,后面的布景三棵树渐渐明确了起来,稳定感又回归了。武松接连杀死王婆、潘金莲、西门庆、对天叩首,聚光变成一个方形,显得很庄重,也交代出武松刚正不阿的人物性格。

最喜欢这个设计的灯光和舞台布景的结合,虽然小剧场的京剧,舞台布景没有大的变化,但那三颗树和灯光的结合的很巧妙,看下来很是喜欢一点也不觉得累!在武松与武大分别的时候武松的离开并不是直接下台,而是去了又回,又去又回,反反复复,把不舍表现的狠抓心!还有一点点喜欢是演员的换服装和上下场尤其是西门庆、潘金莲、王婆死的时候,一块黑布盖在脑袋上就下场了,很有戏剧性!很喜欢这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