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观摩剧目《我,堂吉诃德》剧评集锦

 

 

《我,堂吉柯德》剧评

文/迟晓庆

 “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

To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

To run wherethe brave dare not go”

在你看来,这种无知无畏的疯狂是荒唐吗?

七幕音乐剧《我,堂吉诃德》整体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以沉迷于骑士文化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荒诞经历,讽刺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但却日益庸俗化的骑士文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一段时间内,堂吉诃德把羊群想象成要战胜的敌人、与风车进行决斗,一切看似是如此自我、自不量力,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不过是一出荒诞的闹剧。《小王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啊,只不过,现在很多大人的眼睛里已经没有那种纯净的光芒了”。堂吉诃德疯了吗?也许在大多数被社会规则约束的人眼里只有一个答案:是的。因为这与正常人的行为是不符合的。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有能力定义规则和标准。依我看来,即便是疯狂,堂吉诃德也是“理想主义的疯狂”,他不断地求索的那些事情,反而是对真正的纯粹的骑士精神的追求,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他的行为才更加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是为了向往的东西不惧一切困难,不在乎世人的目光、敢于向一切事物挑战的形象!

何谓荒唐?疯狂的无知无畏的追求吗?理想主义吗?放弃梦想吗?也许以麻木不仁的姿态,毫不反抗的接受命运安排好的一切才是最荒唐的吧。

 

理想不死,追梦不断

——浅谈音乐剧《我,堂吉诃德》

文/卢靖文

 “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死去,但却没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活着”,《我,堂吉诃德》中文版音乐剧中的台词。这部剧以荒诞搞笑的风格来表现这样一个深刻悲壮的主题,在我看来,这部音乐剧虽是以喜剧的方式演绎,但却更似一部悲剧。我在堂吉诃德最后倒地时落下了眼泪,我为他的死感到可悲、震惊、痛心,也同样为他的一生感到敬佩、赞叹、崇敬!接下来我仅以我观看到的谈几点关于这部音乐剧的理解。

首先,主题思想上。剧中所传递的“堂吉诃德精神”也好,追求的“骑士时代”也罢,就像主题曲“不能成真的梦”一样,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对于《我,堂吉诃德》同样,当你从反面角度来看,不管你怎样求索你还是面临着最终死亡;从正面角度来看,追着不可能的梦,远征着最遥远的路,只要理想不死,追梦就不断。就像堂吉诃德种种不被人明白的行为最后都被理解,阿尔东莎被感动决定追随他,塞万提斯赢得了狱友的认同,虽然恢复记忆的堂吉诃德决定再度出征,就像回光返照一样,最后他死在了舞台上,属于堂吉诃德的故事结束了,但是死亡也仅仅是新生的一种开始,我们能够从悲剧性的结局看到了希望、光明和振奋,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其次,结构上。本剧采用了“穿越”、“戏中戏”、“插叙”等手法,与荒诞的表现形式相融合,更灵活、丰富地讲述这个荒诞却深刻的主题故事。采用这种结构一方面使戏的情节层次更丰富;一方面加快戏的整体节奏,像走楼梯一样,能让观众跟紧故事情节;最后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跳进跳出的间离感又能将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留有思考的空间。总的来说,多层次的结构划分巧妙结合故事本身,在形式要更好地为戏服务的方面做的还不错。

最后,舞台气氛上。本剧对于舞台气氛的处理上一方面来源于表演部分,一方面来源于舞台部分。表演部分,音乐剧和戏曲有相似的地方,因其同样是载歌载舞的形式,不同点可能是对于定义来说,程式二字将其区别开来。音乐剧更自由,没有特定板式的规律使得演唱更自由灵活,充分发挥其抒情性功能。因此,在音乐方面,演唱的节奏和内容是产生舞台气氛的变化之一。在这部戏中,舞台的处理也起到营造气氛的重要性。我们能看到舞台右侧后方,将整个乐队放置空中,用栏杆做成一种监狱的感觉,将现场乐队整个形成戏的一个部分,一举一动都在观众的眼中。还有中间“隐藏”的大楼梯,在提审犯人的时候,伴随着重重的铁链声和鼓声,沉重、压抑地缓缓开启,像是通往地狱的门,使整个舞台产生压抑、沉重的气氛。

关于这部戏的一些松散的几个小点。一是这部戏少了很多翻译腔,减少了过去对于外国作品改编成中国作品时,浓重的翻译腔使人不舒服的感觉,还在对话上加入了一些现代的语录,一定程度上能和观众产生互动;但是戏的一开场有些拖沓,可能是因为演员的节奏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对于不熟悉故事的观众来说,会很难进入故事节奏。最后一点是关于剧中男主角堂吉诃德的扮演者,由于结构的层次丰富,跳进跳出的身份在其表现时有些模糊,因此在观看表演时,往往对于结构转换会有些延迟感。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部戏的一些拙见,最后引用这部戏最喜爱的台词。“如果这个世界本身就已经足够荒唐,那到底什么才算是疯狂?也许太过实际就是疯狂。放弃梦想也算是疯狂。寻找着珍宝,周围却只有垃圾。太过清醒也许正是疯狂。但最疯狂的,莫过于接受现实,而不去想这个世界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人这一生就是追梦的过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坚持自己最重要。别总想着为什么要死去,还要想想为什么活着,理想不死,追梦不断,愿诸君共勉!

 

《我,堂吉诃德》观后感

文/李秀雯

第一感受是剧本太棒了,情节的改编和人物的整合都不觉得突兀,观剧的时候就是有一种默契的喜悦感。令人惊喜的是堂吉诃德的台词很典雅,书面语式的,带着中式古典的江湖气。老乡绅受过良好教育,平时大量阅读,沉浸在骑士小说的世界里,当他变身堂吉诃德的时候,仿佛真的是小说中的谦谦君子、儒雅谦恭。这种台词风格让堂吉诃德和周围人画风完全不一样,除了个人背景有差异,还有理想主义者和现实的格格不入感。

再回到主角身上,则会感觉这真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怎么解释呢,感觉站在我面前的是那个有梦想有正义的年轻诗人,而刚才看到的老朽,则是一个梦,一个我们和塞万提斯一起做的梦。即便是故事如此曲折,那也终究是梦,内心是明白这样的人物,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我不好说这是优点还是需要再推敲的地方,演员在演绎这两个不同角色的时候,给出的是不同的情绪,塞万提斯身上有为自己正名的急切感,也有对现实丑恶的蔑视,对自己理想的自豪;相比之下堂吉诃德身上是一种忘我的疯狂,已经不去考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是合乎社会要求的。

理想主义,和青春这个话题一样,是一个不会出错的主题。因为艺术多少都是理想主义者织造的梦,身在艺术院校我们可能多少有些体会,去做艺术的人,多少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主义不会出错,不代表理想主义就是一个安全保险的话题,如果讲不好这个故事,理想主义终究还是一个笑话。《我,堂吉诃德》里,堂吉诃德死在了自己的梦中,塞万提斯即将面对的也是一个不会在乎他的作品的世界,从各个角度来说,都不是理想主义者的胜利。但依然,堂吉诃德的故事令人发笑,却不是一个笑话。他曾经从梦中清醒过,回到现实生活中,将自己的后事都交代好。他虽然清醒了,但是自己的灵魂已经枯萎,而在自己的骑士梦中,他死去了,灵魂却以绽放的姿态变得永恒。梦做久了,或许真的就成为现实了。

桑丘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在剧中有一首歌“我喜欢他”,乍听上去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突兀,但是细细品来就是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凭着自己的本心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觉。相对于其他角色的歌,桑丘的歌词也更为直白更为通俗,和这个角色没文化的设定是相符合的。在给阿尔东萨念信的一段,两个人都不太明白堂吉诃德的用词是什么意思,所以桑丘经常被打断,然后桑丘重新哼调来想歌词的桥段非常搞笑,这个设计真的不需要刻意寻找喜剧元素,就能将观众带入剧情中发笑但塑造人物却朴实有力。

演到最后堂吉诃德重新唱响“正是我堂吉诃德”,听到前面观众低声啜泣或者抽纸巾的声音。一个人在生命的终点,燃起的光辉也最为动人,即便大家都已经看到回光返照背后的油尽灯枯,也会希望他带来的光明能够多延续一些,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引导更多人走向理想主义的道路。毋庸置疑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七幕的中文版改编也延续到了其精髓。同时说点题外话,学校能提供给的平台很好,望朋友们带着些良知维护好和谐的大环境,放人鸽子这种事是不地道的,做事情嘛,于人于己还是要讲究些。

 

《我,堂吉诃德》剧评 

文/郑莉

如果剧场给我一个进度条,我会用双倍快进去拉完这部剧。不能说不好看,只是边看边怀疑,这部剧的意义在哪里?

这部剧本身并不差。作为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它有超过20种非英语的本地化版本,在世界各地巡演中赚得无数人的好评。而今天七幕人生出品的中文版,也是请来了刘阳、卞佳平等有良好观众基础的一众演员加盟,连前阵子名声大噪的译作者程何,在翻译中也努力还原了原作文艺风貌,同时融入了通俗语言增加观众的亲切感。

剧的开篇,用了非常有吸引力的的弗拉门戈西班牙式歌唱加上吉他伴奏,从演员的表现到舞美制作也都很流畅。可以说,从制作上看这部剧并没有问题。但之所以觉得这部戏看不下去,也许是价值观原因。

戏剧中,疯子与傻瓜永远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角色。戏剧界最著名的傻瓜莫过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在混沌乱世中,他褒有一种单纯忠实的善良,他的存在,既是作者对这世道最后一份温暖的希望,也是关于“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绝望。中国戏剧也有一位可爱的疯子,那个到死都自称雪山白凤凰的南海十三郎江誉镠,他曾叱咤一时不可一世,最后却卷进命运与时代的巨轮,郁郁不得志,半世疯癫一世痴,终于横尸街头惨淡收场……

原著中的堂吉诃德也是一名有故事的疯子,他因痴迷骑士文化而放弃原本的生活踏上征途,拿着他生锈的长矛,骑着他瘦弱的老马,带着“假侍从”桑丘,去做他锄强扶弱建功立业的梦。书中的堂吉诃德有着完整的世界观,尽管在别人看来都是可笑的痴人说梦,无论人们如何戏弄他伤害他,他都能凭着幻想中的精神支柱自我安慰,骑士精神让他不怕嘲弄与失败,甚至不怕饥饿,改掉自己以往的陋习,成为一个尽管生活潦倒但至少精神丰足的人。他越是运途不济,越是让人觉得他痴得可爱。

然而这种强大的世界观在剧中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脸谱化的堂吉诃德,他一样癫狂一样爱幻想,但你却看不到他疯癫的缘由与背后的故事。剧中的堂吉诃德,只能说是一个从里到外的失败者。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是打败了几个脚夫;他一生中最大的殊荣,是旅店老板假扮城堡主人给他授予的“哭丧脸骑士”称号。这一切的发生,我们只看到它的过程,却看不到它背后的思想与感情:他没有试图了解脚夫调戏阿尔东莎的内情,也没有给旅店老板解释的机会,他的战斗到底是因为正义感还是他对功业的痴迷?他所做的,只是他需要做的,而不见得是他喜欢做的,他需要有“战绩”,需要有“功名”,甚至连剧中唯一的“感情线”——他与阿尔东莎的“爱情”,也只是因为他觉得身为战士需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他没有尝试去了解阿尔东莎,没有感动于阿尔东莎的某个优点,而完全只是一味追求,“公主”也好,“杜尔西内亚”也好,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让观众觉得但凡是女人就能够充任的符号。尽管剧中描写阿尔东莎因为堂吉诃德而改变,尽管堂吉诃德也在临终前被阿尔东莎唤醒,但与其说这是感情,不如说是两个身无一物的可怜人在一无是处的人生中找到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故事的符号化,让人感受不到人物的血肉。这个世界观模糊的堂吉诃德,我们无法讨厌无法戏弄,也无法喜爱。他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的,那位既孤芳自赏,又无才无用的某某某,既不足以厉害到让你惦念,又不至于疯狂到让你记住。他如他如她甚至如你如我,如每一个平凡又心有不甘的小人物。我们固然要心怀慈悲,记住世界的美好,但是我们也不需要滥爱到对每一个失意的甲乙丙丁表示同情。

要得到理解,首先你要表现的可以理解。如果这种人物的模糊化处理不是因为失误而是有意为之,那我就需要质疑剧组的价值观。关心弱者与欣赏理想主义者,似乎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事情,于是我们有理由去一事无成还不可理喻,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以不合时宜,可以胆大妄为不切实际,只要我们最后抛出自己的梦想,对方就必须觉得情有可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之所以疯狂,之所以追梦,全因我们热爱,而不是逃避。

 

 音乐剧《我,堂吉诃德》简评

文/王抒曼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堂吉诃德,一个塞万提斯笔下的理想主义者,以一己之力与所有质疑和嘲讽他的人抗衡。《我,堂吉诃德》这部音乐剧改编自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巧妙地把作者塞万提斯的经历和《堂吉诃德》的故事融为一体。戏中塞万提斯身陷囹圄,为了保住手稿,也为了给自己辩护,他化身成的自己笔下的堂吉诃德,在现实和虚幻中来回穿梭。男主人公实际上有三重身份,第一重是遭到牢狱之灾的塞万提斯,第二重是“戏中戏”里老年乡绅阿隆索,第三重才是沉溺于幻想中的骑士堂吉诃德。这三重身份一层比一层脱离现实,一层比一层魔幻。塞万提斯是他最初的身份,然而近入到“戏中戏”里,塞万提斯就是疯骑士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巨人,把妓女阿东扎当女神杜尔西妮亚,把理发匠的破帽子当成金头盔。当英雄迟暮,躺在病床上的堂吉诃德不再追梦,又变成了病入膏肓的乡绅阿隆索。阿东扎为了唤醒堂吉诃德,第一次在他的病榻前承认自己是杜尔西妮亚,这不是对于堂吉诃德的怜悯,而是对自我的全新认知。阿东扎和仆人桑丘唤回了堂吉诃德,即使堂吉诃德最终倒下,但他的骑士精神却不能随肉体湮灭。至此,故事的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塞万提斯的故事感动狱友,也获得了保释。堂吉诃德看上去是荒谬可笑的,但是面对现实的不如意,如果没有一点理想信念的支持,只能在现实中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而像堂吉诃德这样无畏于追梦的人,却是所有没有梦想的人眼中的“疯子”。

 

《我,堂吉诃德》剧评

文/任婷

《我,堂吉诃德》剧情引人入胜,不愧是横跨半个世纪常演不衰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

剧本结构极为精巧却也简单,有两条线索,一为现实中《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一个税务员,一个囚犯,一个作家,他来自疯狂的现实世界,莫须有的犯了蔑视教会的罪行身陷囹圄,决定他的手稿命运的不是法官却是囚犯们,作家必须亲身演绎手稿记录的故事感动囚犯挽救手稿;二是塞万提斯笔下虚幻的阿隆索·奎哈那,一个老者,一个病人,一个疯子,他日夜思考人生真谛却发了疯,变成了疯骑士堂吉诃德!他把旅馆当成城堡,风车当成怪物,把淫荡厨娘阿东扎当成纯洁公主杜西妮娅。场景和人物在现实和虚幻中来回变换,最后塞万提斯演绎的堂吉诃德的命运(人生梦想)获得了囚犯们(读者)的认可,手稿保住了,两条线索才最终汇合。 

男主人公一会儿是作者,一会儿是老者,一会儿是疯子,但其实都是堂吉诃德的化身,是对梦想、正义、爱情的诠释。真实与幻想交相辉映,人生之波澜壮阔,舞台方寸之间得以展现,剧情场景人物乱七八糟却隐含逻辑,疯言疯语却值得深思,剧情引人同喜同悲,舞台的最大魅力,这部戏做到了。

在台词和音乐上。“现实是真实的敌人(fact is the enemy of the truth)”;“如果说沉醉于虚幻是疯狂,执着于现实又何尝不是疯狂!”“当你临终时发问,一定不是在问为什么而死,而是在问为什么而活。”“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台词很炫,发自内心的喜欢,剧作者不止是个作家,一定还是个哲学家。演员们大段大段的现场演唱穿插剧中,融入剧情极深且与全剧配合极好,总能在关键点上撩拨观众的心弦,特别是贯穿始终的名曲《The impossible dream》,带来了高潮部分,也是全剧的精神所在,此曲传唱了半个世纪经久不衰,猫王、多明戈都曾有过演绎。 

《我,堂吉诃德》是一部充满情怀的作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从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到二十世纪的美国好莱坞百老汇,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北京,堂吉诃德是人类精神的化身,也是对于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隐喻,是每一个人或早或晚都需经历的一堂人生课,它不仅是亲情、爱情、友情,更饱含了人生哲理和人类对自身的拷问:何为爱情何为友情?何为梦想何为现实?为何而生为何而死?我们如何看待自身?这里没有答案,但这里有通往答案的路。年度最佳,我给这部戏。

 

《我,堂吉诃德》剧评

文/王文彬

 《我,堂吉诃德》是百老汇的一出经典戏剧,改编自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原著中,堂吉诃德是一个面孔瘦削的乡村小绅士,而阿尔东莎是一位身强力壮、嗓门奇大、性格泼辣的村妇。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在尊重原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延伸和展开原作中的剧情,对堂吉诃德、阿尔东莎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再创作。

《我,堂吉诃德》在剧作的结构上十分具有新意,首先运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将作者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做了一个呼应,利用一开场塞万提斯在监狱遭受狱友的欺负,引出他想要守护的东西——一份手稿,而这个手稿里面就记载着堂吉诃德的一生,他在监狱之中扮演了堂吉诃德这个故事。这是很有创新意义的一点,结合了塞万提斯本身的生平史实,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作者创作《堂吉诃德》的意图,同时也直观的展现了中世纪的黑暗与腐朽。

其次是原作的艺术化处理,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堂吉诃德为了获得骑士的封号而守夜,在守夜的过程中打败了捣乱的骡夫,妓女身份的阿尔东莎受到堂吉诃德的影响后,让堂吉诃德去休息,自己为那些骡夫们疗伤,可骡夫们却恩将仇报强暴了阿尔东莎,在舞台上,一束束红光照向阿尔东莎,她被众人推搡着,一道道光像是利剑一样劈来,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恶都展示到了极致,而且是直接地撕碎如此极端的善和美。

最后是堂吉诃德本人的形象,演绎堂吉诃德时,既要充分展现其荒唐的言行,表现出可笑的一面,又要展现他对骑士精神的追求,表现其善良、正义和执著的一面,更要通过这一人物双重性格的塑造,反映他所生活的昏暗腐朽的社会。在这部剧中,我们能看到堂吉诃德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但他依旧用着自己的信念,来完成一段属于自己的旅途,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哪怕他是以失败告终。

 

疯狂迷人,笑中带泪 
——浅析音乐剧《我,堂吉诃德》

文/刘畅

原著《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反骑士小说,个中充满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而《我,堂吉诃德》运用舞台和音乐以及戏剧表演的魅力,将原著的思想较为成功地展现出来。

刚落座就被舞台上左侧若隐若现的炉火道具吸引住了,还没开场,微弱却一直明明暗暗的炉火仿佛在隐喻着那个骑士早已消亡了一个多世纪的时代,阿隆索基哈诺所存有的关于骑士精神的浪漫幻想。

个人特别喜欢音乐剧,所以对这部世界经典名著改编的音乐剧很期待。整个舞台是一个具有压迫感和阴冷破败感的囚牢,而之后的布景变化也一直逃脱不了破败之感,这与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很符合,同时也非常有利于表现主人公幻想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出身贫苦放荡泼辣的阿冬莎被唤作公主,风雨飘摇的小旅店被当作城堡,店主被看成国王,洗脸盆被看成黄金盾牌,这些所有看似可笑的事情其实都是笑中带泪的。

本剧的乐队人数不多,但是所营造的讽刺夸张效果与原著十分契合,在服装和布景上也表现出了准确和夸张的效果,引发观众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古今中外的艺术精神也许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用曹公写贾宝玉的话来形容主人公堂吉诃德:“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在中国有曹雪芹用反语的手法猛烈抨击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和压迫,而在欧洲,塞万提斯利用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物形象表达出对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歌颂以及在一个欧洲文化断层的时期文人关于信仰的迷茫无力感。

癫狂的人物形象一直是一个很利于用“受害者”以及“旁观者”的姿态来展现社会历史图景的角色塑造方法。堂吉诃德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总保持充沛的乐观,而这种乐观热情却被人耻笑,当他自以为正义可以打倒一切时,旧时代的信仰体系已经开始悄然崩塌了。历史中的小人物无力回天,但是他身上疯狂的想法举动都无一不沉痛地映射了社会中愚昧的落后的封建的不自由的残酷景象,而在这种庸庸碌碌自私狭隘虚情假意的世界里,堂吉诃德的精神才更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灵动的舞台,高超的改编

文/赵子月

大部分观众虽然早已熟知《堂吉诃德》的剧情,但依旧能被音乐剧《我,堂吉诃德》所深深触动——不怕剧透的剧,才是好剧。观众们除了喜爱舞台上呈现的原著小说经典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被这部剧灵动的舞台形式和高超的改编手法所吸引。

《我,堂吉诃德》并非简单地照搬原著,而是采用“戏中戏”的结构,将塞万提斯与他笔下的堂吉诃德化为一身。狱中的塞万提斯为了保护手稿,引导犯人们共同演了一出戏——这部戏正是他的小说《堂吉诃德》中的故事。这种“戏中有戏”的形式,打破了“次元壁”,塞万提斯的心路历程与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正是舞台作为自由空间的独特优势。

为数不多的几个犯人,跟着塞万提斯,兴致勃勃地演绎着戏内的多个角色;单一的监狱场景,随着故事的推进,变幻为时空自由的所在。前者与戏曲角色的“跳进跳出”不谋而合,后者与戏曲场景的“景随人移“异曲同工。在塞万提斯的引导下,犯人们变成了演技高超的演员,封闭的监狱变成了无比自由的空间——这就是戏剧的魔力。

这部剧将原著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巧妙地串联起来,大站风车、迎战剃头匠、大闹旅馆等桥段被呈现在舞台上。在内容上,这部音乐剧与原著最大的不同之处当属杜尔西尼娅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她只是作为激励堂吉诃德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并没有太多个人特征。而在这部剧中,杜尔西尼娅的形象更丰满、更动人,是名副其实的女一号。剧中的她出身卑贱,自暴自弃,被男人们当做玩物,就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她不相信感情,没有理想,像蛆虫一样在泥地里挣扎着。堂吉诃德的出现给她暗无天日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明。这个别人眼中的疯子却将她奉为女神,并且对她毫无所求。她人生第一次想去主动做些什么,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当堂吉诃德与痞子搏斗时,她也出手迎战。之后,她按照堂吉诃德所说的去为敌人疗伤。但是,善意被践踏,希望被抹杀,堂吉诃德成了她最恨的人——带给人希望,而希望又破灭,这似乎比一切伤害都更残酷。

犯人们不满小说的结尾,塞万提斯将结尾改为:堂吉诃德在杜尔西尼娅的感召下,继续披挂上阵,却倒在了征途的起点。在战斗意志恢复之后死去,这其实就是让堂吉诃德死在前进的路上——这个结尾比原著小说结尾更具理想主义的光芒。堂吉诃德虽然死去,但阿尔东萨终于变成了杜尔西尼娅;塞万提斯虽然被带走审判,但犯人们终于唱起了那首理想之歌。火种仍在传递,理想生生不息。

这部音乐剧如此引人入胜,演员们功不可没——婉转的歌声,精彩的表演。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演员们不间断地歌唱、表演,十分不易。演员们也如同剧中角色一般,在理想之路上坚持着、前进着。而观众们在看完演出之后,也定会深受启发与鼓舞。

 

《我,堂吉诃德》观后感

文/王姝懿

非常感谢研部给予的这次观摩剧目的机会,一部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感触,仿佛身临其境,我也变成了那个为梦痴狂堂吉诃德。

这部音乐剧改编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但又将原作中的剧情做了延伸和展开,该剧主要围绕“梦想与信念”,在这个缺乏骑士精神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没有信仰而且生活如蝼蚁一般,而疯子堂吉诃德却是活的最真实的,为了寻求自己心中的骑士之梦,和仆人桑丘开始了探险。冒险的途中,他误把风车当成巨人,与之进行殊死搏斗;误把旅馆当成城堡,并爱上了里面的厨娘阿尔东扎,坚信他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位公主杜尔西尼娅。而阿尔东扎习惯被人指使,把堂吉诃德的爱意当成疯癫。与此同时,他的侄女安东尼娅和管家都因为害怕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担心他的情况,安东尼娅的未婚夫也对此事心存不满。就在他认为自己已然成为合格的骑士的时候,堂吉诃德却在镜子的反射中终于认清现实,并晕了过去。几经波折的堂吉诃德终于病倒,经过长时间昏迷后,他清醒过来,似乎骑士探险是他发疯所致,他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但这时阿尔东扎闯进来,她被堂吉诃德的执着所感动,决定追随他继续他的探险,在阿尔东扎的帮助下,他恢复了对骑士探险的记忆,决定再度出征,但是身体虚弱的他死在床上。然而肉体的消亡升华了精神的执着,使灵魂得到永恒。

中文版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对百老汇原著进行了本土化的诠释,将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结合。充满清新幽默的口语化唱词与节奏鲜明的音乐相互配合,悦耳的旋律和亲切的语言,证明了艺术具备的跨国界的强大表现力。因此这部剧目,引发了我关于外国名剧本土化和民族经典国际化的思考。艺术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触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原因有二,永恒之精神。勇敢信念梦想,放之四海皆能触发观赏者的共鸣。适宜的表现形式,艺术能够涤荡人心,使天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因为有价值的艺术内容必须由极具美感和适宜观赏群体接受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悦目而赏心,在这点上,这部剧首先用其精良的艺术制作和精湛的表现形式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愉悦。

舞美方面以牢房为主要环境,灯光整体比较昏暗,着重营造牢房的阴郁氛围。根据剧情的变化,演员的调度,变换道具的位置,并不刻意避讳在观众视线内迁换布景,给人一种“戏中戏”的感觉,非常自然和谐。牢房的阶梯出现了三次,轰隆巨响,气势恢宏,每次都把剧中人和观众拉回现实中去,营造一种“穿越”的氛围。这一独特的戏剧结构,巧妙的将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与塞万提斯的思想历程相结合,使得这一基于经典文学的艺术演绎跳脱时代背景的限制,而拥有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我,堂吉柯德》剧评

文/冯源

  “我”是谁

“追梦,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

百老汇音乐剧《我,堂吉诃德》通过剧作家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的过程将人性内心深处的潇洒与豁达、挣扎与苦闷展现出来。“我”是谁?可以是堂吉诃德,可以是塞万提斯,同样的,可以是剧场中的观众。

作为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剧中的音乐完美的传递出来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有悲,有喜,有绝望,也处处充满着希望。作为一部反讽戏剧,全剧以在地牢中审判塞万提斯为阴线,将主流骑士精神全部予以颠覆,塞万提斯说过“《堂吉诃德》是对骑士精神的讽刺”。堂吉诃德是一个小人物,不是原本意义上的高大全骑士,表达的也不是大义凛然的家国情仇,而是小人物实现心中梦想的尖酸心路历程,再加以和塞万提斯结合,一个剧中人物,一个真实人物,二者互相融合,如若说塞万提斯“不疯魔不成活”也实属夸大,因为两个人物时刻保持着距离。正是这种处理,将全局的格局提升了一个水准。堂吉诃德不是神话的人物,是一个时刻遭人嫌弃,不被重视的失败者,塞万提斯更是一个阶下囚,二者在心灵的某些方面是共同的,但更多的是内心脱离现实,找寻精神的绝美之地。毕竟对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来说,梦想与希望就像一道曙光,是坚持活下去的原动力。

 

《我,堂吉诃德》剧评

文/许腾月

《我,堂吉诃德》是一部在百老汇常演不衰的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这部音乐剧改编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但又将原作中的剧情做了延伸和展开,采用“穿越”“戏中戏”的亦真亦幻的形式,巧妙的将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与塞万提斯的思想历程相结合。堂吉诃德做自己世界的幻想者,即使是被嘲笑,被不理解,被叫“疯子”都是来自于现实的贫穷、饥饿、病痛和社会残酷到不可理喻。有些时候人们眼中的“疯子”只是看到了不同面,说出众人不敢说的话,做出不一般的事。他自己定义疯狂,人终于要死去,为什么会企望死亡,是没有了生活的希望,如果这个世界本身就很滑稽,那么什么才是疯狂。反讽的语气说出“最疯狂,就是接受现实。”以写剧演剧的方式表达剧中的作者面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是对社会黑暗的反抗。真切说出要“永远战斗下去,一直去游历和求索。”

剧中唱到“人生不能承受的痛,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跋涉无人敢动的路,改变不容撼动的错;仰慕崇真纯真的心,去摘遥不可及的星;明知它远在银河,向远方够不到的天空。”来表达抵抗黑暗现实的决心,开辟未来世界的信念。虽然是百老汇的英文音乐剧,改编成中文后依然有其神韵在内。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会感受到中国味道,是与百老汇版不同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