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观摩剧目京剧《青衣》剧评集锦

 

 

《青衣》剧评

文/黄湘琴

许多年前一部《青衣》连续剧成了许多九零后儿时的记忆,年幼的我懵懵懂懂间惊艳于筱燕秋扮演嫦娥如仙子一般的样子,又为她生活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作”表示深深不解。文学作品似乎这种歇斯底里的和自己较劲并且有些神经质的女性角色很感兴趣,读者也热衷接受,也许这样的角色多多少少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不是自己就是身边的人会有这样的影子。

从二十岁的清新轻盈到四十岁的衰朽卑下。两根水袖还在,一心飞天的情怀还在,但是生活偏偏不给你一个戏台,你只能在萧瑟的雪夜里舞给自己看。这让我想到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把自己深深陷进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不分现实与虚幻。但是《霸王别姬》与《青衣》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霸王别姬》里是有爱的,虞姬和霸王一起才能配成一对儿,虽然虞姬最后死了,但这种死更像一种回归而不是牺牲,一种对爱的确信,就像兑现了承诺。但是嫦娥不同,嫦娥永远是一个人,她的寂寞是她的唯一,这种寂寞是无法被超越的,这更像是一种自恋,极度的痴迷,对于嫦娥也对于筱燕秋自己,就好像是嫦娥的广寒宫,筱燕秋的内心世界。没有一种药能使她离开。筱燕秋对现实妥协了,她离开了剧团,嫁给了平凡的男人面瓜,但是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嫦娥,年少时高傲的心气还在,那唱词与台布,那梦里的嫦娥支撑着她,是她生存的动力,也是她不幸的根源。

戏剧《青衣》我认为更加偏向“人生选择”这一主题,和原书本相比,很多桥段进行了简化,而戏剧的高潮集中在了筱燕秋面对机会的再次“眷顾”的选择上,而不仅是讲一个女人的执拗。价值观上更加偏向像我们歌颂一个敬业的女人,而不是展现时代背景下女性角色的自我毁灭。

戏曲的细腻婉转也刚好契合《青衣》这一字面上的主题,现代话剧的表现形式自然的融合到了戏曲中,舞台设计非常空灵写意,干净的木质材料的大框架,仿佛就是筱燕秋的内心世界,木结构上穿插摆放着象征戏曲演员的衣箱戏服和道具,还有象征时代特征的喇叭,以及与舞台演员互动的道具大鼓,而中间的留白,就像是筱燕秋心中的挂念嫦娥的广寒宫。自由升降的舞台吊杆,非常形象的在特定场景中起到了惊喜的效果,比如在筱燕秋想像自己就在广寒宫外的场景,几根吊杆整齐的降下,中间穿插着的几根线就像是广寒宫的宫门,非常形象写意。

舞美整体洗练而干净,设计中黑白交替的背景,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结构,给人一种不断变化流动的感觉,呼之即来和转瞬即逝的感觉。这个舞台是筱燕秋所处的现实世界同时又是她一直沉浸其中的舞台世界,在她的生活里这两个世界是难以分开的。白色的空间的出现,象征着筱燕秋在戏里的世界,黑色空间象征着现实的世界,每当嫦娥的出现,白色空间就会出现,巧妙的是在年轻演员春来演嫦娥的时候,白色空间会相对的小,是一个小的方形,这暗示着年轻春来缺乏难以驾驭嫦娥这个角色的自信,所以背景画面的大小实际是在暗示春来和筱燕秋两个人跟嫦娥戏中世界的不同关系。在演出的后半段,筱燕秋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无法完全驾驭这个世界的时候,白色的背景渐渐压缩变小,试图衬托出她的绝望和不自信,筱燕秋此时产生了自我怀疑。演出中这些背景的不同尺度都跟女主人公的处境和心理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衬托,白色背景在最后完全打开,放到之前没有的尺度,在最后的结尾处,其实也就意味着筱燕秋对自己的超越,她接受了作为一个女人的自己,克服了之前自私有限的活在象牙塔里的筱燕秋。

纵观整场,一个扎实的剧本是整场戏的关键,恰到好处拿捏得当的舞美会景上添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使人思考,配得上是一出好戏。

 

京剧《青衣》观后感

文/翟谦

京剧《青衣》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青衣》,在此之前也曾被改编为电视剧、舞剧。我在2016年看舞剧《青衣》时,就在想如果我们京剧也排一版《青衣》会是什么效果呢,恰巧2017年2月时有机会观看了江苏省大剧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京剧《青衣》,此次很荣幸能够“二刷”此剧。

我首次喜欢上《青衣》是因为电视剧版中《奔月》的京剧唱腔“再难回弯弯曲曲的田野小径”一段,在此次的京剧《青衣》中将此段唱腔重新改编,使观众感受到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唱腔风格。我想之所以不采用电视剧中的唱腔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电视剧版中是程派唱腔,而此次京剧版演出中筱燕秋的扮演者是梅派演员,在唱腔风格上需要有所区别;二是京剧版中需要反复出现此段来烘托气氛、表达感情,而且多以清唱形式来表现,需要一种更加空灵、孤寂、清冷的感觉,因此其唱腔加入了类似于京歌的元素,而电视剧版则更接近于传统京剧的唱腔旋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难免会对电视剧版中的唱腔有着某种期待,期待能够在京剧版中听到那久违的熟悉的旋律和情感……

而之后我越来越被其剧中人物筱燕秋及其题材意义所吸引。由于对戏中人物的崇敬,筱燕秋在排演时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追求完美,由于身体原因,她在一次排戏时没能与嫦娥的“合为一体”,并没有人看出她用技巧掩饰了“神气”上的不足,而她自己却说“骗不了自己,骗不了舞台,骗不了天,骗不了地,骗不了嫦娥”……此外,在即将剧终时,筱燕秋向由春来扮演的嫦娥行大礼,再次表现出了她对于人物的崇敬与尊重。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筱燕秋对于戏中人物和舞台的敬畏之心。由于我本身就是京剧演员,所以这两处尤其使我感触颇深,我想我们应当学习筱燕秋对于人物和舞台的那种尊与敬,在表演时与所扮演的人物融为一体,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绪完整准确的呈献给观众。

扮演嫦娥对于筱燕秋来说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入戏之时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在扮演,而是与嫦娥“合为一体”。整出戏都在围绕着筱燕秋与嫦娥进行,但我想筱燕秋不会仅仅只痴迷于《奔月》这一出戏,她一定是爱戏如命。在我看来,“筱燕秋”其实代表着我们每个人,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嫦娥”。“嫦娥”是一个标志,它表达着筱燕秋对京剧的热爱,同时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那个理想。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筱燕秋”都能够追逐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嫦娥”……

 

秋去春来二十年

——浅谈现代京剧《青衣》中隐喻手法的运用

文/赵硕

观京剧《青衣》,坐于台下,望着灯火通明的舞台,听着响彻耳边的锣鼓,我不觉得热闹,不觉得喧嚣,只觉得阵阵凉意,直上心头。一出戏罢,场内宾朋接连叫好呐喊,我立于台下,言语哽于喉,凄凉心痛,皆藏于心中。

筱燕秋的形象似一根钢针,扎在了我的心里,而这根钢针在开场之时就已经慢慢显露。

筱燕秋,人道春燕归来,而深秋乃是燕飞南方之时。筱燕秋在剧团重排《奔月》之时重回舞台,告别舞台已是二十载,此时归来早已青春不再,正是人生秋瑟之境。而剧团里争抢角色的演员名叫春来,二十左右,正值人生春日。“秋去春来二十载”,一句词道破天机,筱燕秋就在这只言片语中渐渐走向人生的再一次萧瑟。

再谈为戏打掉孩子这一情节,筱燕秋在台上想象着扮演嫦娥演出的画面,此刻嫦娥之境遇正是面临着是否要吃升天之药的抉择,戏里,嫦娥吃下了药,奔向了月亮;戏外,筱燕秋吃下了药,打掉了孩子……同样的难以决断,同样的凄凄惨惨,“嫦娥”登台之时,编剧早已狠下心来,要筱燕秋经受这母子分离。

再一处隐喻是结尾之时,筱燕秋主动让出主演位置,众位演员皆上台演出,独留筱燕秋一人在舞台上。锣鼓不明,胡琴无声,如冬日寒夜般安静,整个舞台散发着荧光,似月光洒下。“再难回弯弯曲曲的田野小径,再难听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此刻燕秋并不在北大舞台,也不在剧团后台,而是身处广寒宫内,独自一人,伴着这凉凉夜色,萧萧寒风,心中那凄凉苦楚,无人诉说,无人能懂。

演出谢幕,团中演员个个上前谢幕,筱燕秋一人藏于众人身后。在观众呼喊声中,筱燕秋的扮演者上前谢幕。筱燕秋望着满堂喝彩深鞠一躬,喝彩又如何,成角儿又如何,这与筱燕秋再无关系,他不是演员,也不是筱燕秋,她是把自己反锁在广寒宫里的嫦娥。

我立于台下,听着满堂喝彩,泪雨凝噎。也许是我眼花了,我看到台上的嫦娥忧郁如霜,从未笑过……

 

《青衣》剧评

文/徐秋实

本剧的女主演筱燕秋是一名京剧演员,青衣是京剧旦角的重要行当。传统戏中的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而《青衣》中的筱燕秋,虽然她所从事的戏曲行当是青衣,但与传统戏当中的青衣女性迥然有异。燕秋不是王宝钏独守寒窑十八载,相反她心如烈火、不甘人后。她不是秦香莲浆浆洗洗、哺养儿女,相反她为了角色不要孩子。她不是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相反老公炖鸡汤小心伺候她……这是京剧舞台上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她依托于文学作品的基础,用京剧手段来表现,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纠结、矛盾……她没有传统女性的温驯、贤良、单一性格,但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力度与更为震撼的人性的追问。

与小说的叙述形式不同,戏剧要在一定的时空中表演一段故事。传统戏剧是按线性时间安排叙事,即采用顺叙的方法,从头到尾讲述一个故事。无论涉及的故事时间达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按自然的时序完全地表现出来。本剧利用更多电影式戏剧的手法表现出筱燕秋的心理活动,对于京剧舞台来说是一个表达语汇的不同。本剧中经常出现嫦娥与筱燕秋的出现,实际上是女主演心里两个自己之间的碰触。这在传统戏曲舞台中可能是用一段独舞或打背躬来表现。这对于现代人的大众审美趣味是比较符合的。另外这种类似音乐剧的,场与场之间没有明显停顿的处理方式也很利于观赏者情感的连续。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多以唱腔来表现,也使剧情的展开增添了浪漫色彩。但是,仅有的一些台词中,我认为处理的过于平淡,比如筱燕秋说“要从小注意素质培养”剧中小眼球的台词大部分的节奏都是这样,在人物和情绪之前,这种台词如果积累起来的话,听起来可能会让现在的观众缺乏耐心。不过这也是京剧舞台中的独特的魅力。有些遥远的程式动作也比较频繁,似乎看起来与传统京剧无太大差异,尽管他们穿的是现代人的服装,看起来并没有源于当下生活做出调整。最后我在观戏的过程中,希望能看到主要人物的情绪达到高潮时,演员有戏曲舞蹈的场面,而不是拿着椅子走来走去。不过,交响乐各声部的配合让音乐伴奏更加有质感,为人物情绪的传递渲染了更多色彩。舞台设计上,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把戏曲剧团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粘帖在镜框式的架子上,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想法。舞台天幕后面打开的一部封空间,会依靠剧情出现剧中人物心中的象征性符号,如筱燕秋心中的嫦娥,这是全剧一个神秘又有魅力的部分。

总之《青衣》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备这个时代人物的典型特征,将为年轻一辈的观众所接受。女导演张曼君、女编剧杨蓉,以及优秀京剧女演员李亦洁,她们关注现代女性命运及其内心世界,共同为现代京剧舞台塑了一个崭新的青衣形象,拓宽了京剧艺术的表现领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人生如戏,戏入人生

文/王冰

周末伊始的晚上,赶趁着黄昏来到北大观看期待已久的京剧《青衣》。在此之前我并不理解什么是“人生如戏,戏入人生”。

从开场到结束,不得不说整部剧的剧本构思的完整,舞美设计的简洁,唱腔设计的华丽,音乐处理得巧妙而严谨,演员情感的流露等着实将观众拉进了剧情“入了戏”。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当筱燕秋为了饰演她苦苦追寻的“嫦娥”而准备打掉孩子的那种纠结时她想起春来为了想演嫦娥而屡次“偷艺”,顿时筱燕秋脑海里翻来覆去的出现了春来扮成“嫦娥”的情景,这时的舞台上很多“嫦娥”飘来飘去,这样的情景使台下的观众与台上的筱燕秋矛盾且复杂、害怕又恐慌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变成了筱燕秋,顿时理解了她的生命中没有了嫦娥她便不可独活的真理。这种舞台的处理在戏曲舞台中倒不常见,戏曲舞台总是以虚拟的舞台布景来展示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想表达庄周梦蝶一样的“蝴蝶”的梦境且把它搬上舞台这倒是很新颖的。值得赞赏的还在于戏曲创作者的“移步不换形”,单讲这出戏的唱腔与音乐让我很是激动,整出戏的唱腔及音乐的设计几乎包含了传统京剧剧目的众多板式,西皮原板,慢板,流水板,南梆子等板式的编腔是那样的收悉又新颖。我们总讲梅兰芳先生的创作是“移步不换形”的创作,因为他的戏总是在程式化的基础上来创新,一个动作,一个水袖,一个台步都在传统戏曲的泥土中孕育,在现代舞台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今天来讲这个话题,能做到这一点的戏曲剧作者少之又少,人们似乎总想“超越过去,开创未来”,总想把戏曲搬离大舞台走向小剧场,我们总垂涎于电影的刺激与票房记录的刷新,总想与各种喜剧、话剧同吃一锅饭,总想加入各种手段的形式去改造我们的戏曲舞台,却忘了中国的戏曲不是“快餐文化”,他是真真正正中华千年文化的缩影,是真正中国人的艺术,是需要先继承再创新的。

这出戏从晚上7点开场到大约10点10分结束差不多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使整个剧情显得冗长,不免有些拖沓之感。总之,很完整且值得称赞的一部剧,当“真正”的嫦娥出现在舞台上,筱燕秋二十年来为追寻嫦娥不惜打掉孩子而最终让位于春来让人惋惜,但是“嫦娥”只有一个,过去只有一个,过去是我,现在是你,让人不禁为她豁达的心胸致敬。哪有嫦娥拜凡尘?最后的一拜,她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嫦娥梦。人生如戏,戏入人生,唏嘘矣!

 

生命该如何寄托

——观京剧《青衣》有感

文/高荣

由江苏省大剧院排演的京剧《青衣》于3月23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京剧《青衣》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青衣》,全剧以女主人公“戏痴”筱燕秋对艺术的追求为线索,这位执著于戏曲舞台的青衣演员钟爱角色嫦娥,由于入戏太深,台上的嫦娥与台下筱燕秋的人生命运交织在一起。该剧将矛盾穿插于二十年前后,从《奔月》复排讲起,讲述了筱燕秋对于嫦娥一角的执着与追逐。

筱燕秋一生都在追赶嫦娥,却追不到、求不得。筱燕秋和春来都爱嫦娥“长长的水袖,款款的台步,白白的衣袂,翩翩的身姿”,嫦娥一角让她们为之疯狂。更甚者是筱燕秋,她对“嫦娥”的追求也是对高洁精神世界的追求,二十年俗世人生使得她不适与舞台上的反差,而二十年后对“嫦娥”追求的力不从心,艰难重重,更让她的精神世界孤苦无依,追问生命究竟该如何寄托呢?

筱燕秋是那个执着于嫦娥的戏曲演员,但也是世俗中身为人妇的普通女子。她为了艺术纠结打掉孩子的段落,正如同舞台上的嫦娥对于吃药飞升的纠结。她本身就是那“不染风尘,不甘寂寞,自断后路的嫦娥”,也是那爱戏如命的青衣。“再难回弯弯曲曲田野小径,再难听清清澈澈泉水淙淙,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无论是月宫中的嫦娥,还是世俗中的筱燕秋,已经融为一体。既然决定了追随便已再无后路,舞台上的筱燕秋如同广寒宫中的嫦娥,无处寄托生命,无处诉说灵魂,无处自我救赎。

作为京剧现代戏,该剧还保留了传统京剧的本身特色,即表现排练场景的戏中戏,“梅花奖”得主李亦洁演绎了京剧《奔月》唱段,唱腔优美,身姿动人。

其舞台设计简单又充满诗意。保留了传统的一桌二椅,结合简单的台框,以及皎皎明月当空悬。镜框式构图如同筱燕秋与嫦娥的隔阂,明月则是筱燕秋的心之所向。内心戏段落,当筱燕秋看到春来的天赋时,当筱燕秋自省演绎嫦娥的缺憾时,她的内心惶恐。此时,舞台的铁架犹如枷锁一般“下压”在角色身上,她只能呆坐在椅子上疑问“我还是嫦娥吗?”。

该剧对小说的改动较大,除了大团圆的结局外,还弱化了筱燕秋和春来冲突,将其关系单一化处理。也许是“原著党”的原因,个人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存疑,冲突不够强烈,尤其是最后采用戏曲艺术惯用的大团圆式结局。这样的处理方式优点在于体现了筱燕秋的大度,以及对于年轻演员的关爱,“过去是我,现在是你”;不足在于没有将筱燕秋对于嫦娥的“痴”和人生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力量迸发不够,一句“拜送我的女神去奔月”真的是释怀和救赎吗?

整体而言,京剧《青衣》是一部优秀的京剧现代戏,唱腔优美、情节动人、舞美诗意,把筱燕秋的“痴”深深唱进观众心中。

 

《青衣》剧评

文/寇羽

80年代初,筱燕秋饰演《奔月》中嫦娥走红。因与B角的冲突,从此离开舞台。20年后,《奔月》复排,团长邀请筱燕秋回团担纲。进团不久的春来跃跃欲试,想做B角。20年的往事回到脑海,筱燕秋既排斥着春来,又不自觉地对极有天赋的春来生出些许欣赏与赞叹。演出前夕,筱燕秋意外怀孕。面对二十年梦寐的舞台,二十年追逐的嫦娥,她忍痛吞药,舍弃期待多年的孩子……可谓戏比天大,命比纸薄。

作品以筱燕秋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为线索,使筱燕秋与《奔月》中的嫦娥的灵魂融为一体。六场戏从交代人物、事件关系到矛盾冲突的逐渐延展、爆发,着重描写筱燕秋对艺术的追求,和戏比天大的情怀,最终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除此之外,《青衣》的舞台还表现了现代戏曲舞台样式的一个趋势,即它有着现代性的表现形式,又有着戏曲艺术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在情感,还区别于国际风格。刘杏林用最简洁的线条构成出一个充满写意性的空寂舞台,素朴的木色线条可以成为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也可以勾勒出戏中的任何场景。而舞台上同为线条、起起落落的戏杆又与后幕的开合形成呼应,它即是剧场的吊杆,又可以是戏台排练场上的戏杆,也可以作为嫦娥和筱燕秋的空间阻隔,而那件垂挂的戏衣就是她们的唯一交集。

但总感觉舞台设计将镜框舞台的空间进行了压缩,再进行平面的构成,这样的方式,可能在稍侧面的观赏感觉就会差一些。这也是中国戏曲在西方镜框舞台中的尴尬。为了进入镜框舞台我们已经做了演出方式的改变,是不是未来也能有迎合戏曲演出方式的现代化的剧场。

 

诗意青衣

文/付伯舜

依据同名小说《青衣》所改编的舞台剧,不同于电视剧的改编,将筱燕秋的一生依据时间顺序,面面俱到的体现在影视作品中,而是选择了矛盾更集中的锁闭式结构,从《嫦娥奔月》的复排,筱燕秋重登舞台开始写起。令我受益颇深的并不是这种常见的改编方式,而是剧作者在采用这种结构时,巧妙用两段戏中戏的方式,不仅生动且直观的交待了筱燕秋的的过去,让观者直观的理解到筱燕秋对于艺术的痴对于嫦娥的痴,与此同时,纵观全局,这两场戏中戏放在“复拍《嫦娥奔月》”这样的故事背景下,放在这个将生活活成戏的形象下,又显得是那么浑然天成,并没有因为交待信息而破坏了戏剧的整体性。

第二点令我惊喜的是,在现代戏中少见的造型的美感。灯光舞美同演员的交相呼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极具诗意的瞬间,让我们不禁思考,其实现代戏,真的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戏曲舞台的时空,一直都很自由,而《青衣》亦是将舞台时空运用的巧妙且极具意境。筱燕秋在最后一次连排时,背唱的运用,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的不断交替,将她因为身体不适而只能用技巧掩饰,没能进入嫦娥这个人物的状态一下子展现了出来,更是与周围人竖起的大拇指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与此同时,舞台后光幕的运用,不仅外化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极具形式感,还极具象征性。纯白光幕下孤傲的嫦娥便是筱燕秋一生所追求的艺术世界,纯洁、孤独、自怜、脱俗。筱燕秋同嫦娥的互动、光幕形状大小的缩放亦代表着筱燕秋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矛盾。直到最后一刻,当筱燕秋终于知道自己不再是嫦娥,为新嫦娥穿上戏服之时,光幕由小一下子扩至全屏,那种释然,那种回归迎面而来,带给观众直奔心灵的视观体验。

写到结尾,还有太多想说,音乐、表演、唱词,但如果只能说一点,我只想说,筱燕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态度,也许那些我们不理解的痴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吧。

 

《青衣》观后感

文/王凯

《青衣》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戏剧演员的台上台下生活故事。主人公筱燕秋是天生的青衣好料子。正因如此,老团长立马让她当了A档嫦娥。筱燕秋演活奔月,《奔月》照亮筱燕秋。伴随成功而来的是名利的增长,年轻气盛的筱燕秋的心理开始自大起来,因不满B角研一角色有误,出口讥言,难忍受嫦娥受污,一杯开水扑向B角,从此离岗,无缘舞台。奔月由此熄火,筱燕秋的演戏生涯告一段落。二十年后,《奔月》复排。但学生春来最终取代了筱燕秋的位置。但是筱燕秋减肥堕胎想要把握最后的机会。最后一次连排,筱燕秋缺席,顶替的春来表现完美。筱燕秋赶到,续演嫦娥,赢得众人由衷的夸赞,似见演出盛状。心若明镜的筱燕秋自省缺憾,视嫦娥为神的他看到差距,视舞台为圣洁的她不容瑕疵。她陷入巨大的恐慌,痛苦的挣扎,无望的抗争。这是一位戏曲演员的辛酸经历,这是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这也是每一个个体都将面对的生命必然。

《青衣》的舞台美术对于很多不是学舞美或美术的人来说可能接受不了,认为这个戏就没有舞美,没有布景,其实是这名舞美设计师的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设计风格。那个叫春来的女孩儿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以打开幅度较小的方形,暗示难以充分驾驭的那种感觉,但是一旦可以驾驭这个世界的女主人公出现的时候,它就会变得相对开阔,因为她是可以驾驭这个戏的。当最后剧中女主人公发现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原因,不能驾驭这个世界的时候,白色的背景画面缓缓压缩到只有两米见方,比前面所有画面都小。试图衬托她此时的绝望和不自信,她开始怀疑和反问自己还是不是嫦娥。演出中这些背景画面的不同尺度,都跟主人公的处境以及她的内心世界互相衬托。背景唯一打开到最大尺度就是到结尾的时候,因为筱燕秋已超越了那个相对有限、在乎一己名声的个人的世界,因此天幕尺度变大,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公此时精神状态的一种衬托。把吊杆作为降到很低,使它作为舞美的一部分是这个舞美的有一个特点。

 

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

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

文/董琪

唱青衣要有上好的嗓音,上好的身段,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

从舞美上看,简约的黑白两色相交替,升降的吊杆勾勒出空间轮廓,唯一鲜亮的点缀,是蓝色绣花女帔,它是嫦娥的戏服,也是筱燕秋心中朝思暮想的梦境,布景道具方面,主要还是以中国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为主。婉约的留白式舞台上,京剧演员们粉墨登场,轻衣水袖在台上诗意地流动,诉说着柔肠断寸、如痴如狂的故事。

舞台中白色背景尺寸的不断变化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春来刚刚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背景呈现打开幅度较小的方形,暗示着一种难以充分驾驭的感觉,一旦遇见可以驾驭的筱燕秋后,它就变得相对开阔,因为筱燕秋是可以驾驭《奔月》的。当最后筱燕秋因为身体与年龄等多方面原因不能驾驭这个世界,白色背景就变得很小,比之前都小,同时衬托出她现在的绝望和不自信,甚至开始反问自己还是不是嫦娥。这些背景画面的不同尺寸,与主人公的处境及内心世界相互衬托。背景唯一打开到最大尺度就是结尾,这时筱燕秋已超越了那个相对有限、在乎一己名声的个人的世界,因此天幕尺度变大,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公此时精神状态的一种衬托。

“再难回田野小径,再难听泉水淙淙,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琐碎生活的筱燕秋,它们成为一种女性形象的隐喻包容了世间所有女子的命运,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青衣》,展示了现代女性进退失据、无所适从的生存困境和她们困兽犹斗、寻求自赎之路的心灵历程。

/var/folders/n1/8yt51d4j049fw3wmlyd35c_c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var/folders/n1/8yt51d4j049fw3wmlyd35c_c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现代京剧《青衣》简评

文/王抒曼

如何用戏曲演绎现代故事、处理现代情感一直是戏曲发展中的一个难点。当代戏曲编剧大多改编传统戏或新编古代故事,生怕在戏曲中一穿上现代人的衣裳,就变成了“话剧加唱”,失去了戏曲本身的美韵味和美感。而作为一出现代京剧,《青衣》就为传统戏曲与现代故事的有机融合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该剧是由毕飞宇的同名小说《青衣》改编,从小说到戏曲剧本的跨度是十分大的,除了保留故事主干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外,情节改编、唱念安排等,都需要编剧的再创造。女主筱燕秋心性孤傲,自视高洁,对《奔月》中的嫦娥一角近乎疯魔,不容瑕疵。这样的人注定鲜少与外界接触,且不通人情世故,才会与当年B角发生冲突,自此远离舞台。二十年晨练不辍,二十年积淀等待,又遇上了“要演嫦娥还是要孩子”这样矛盾冲突。筱燕秋为戏吃药舍了孩子,正如同戏中戏里偷吃丹药、自断后路,宁在广寒宫中忍受寂寞的嫦娥。筱燕秋韶华不再,出于对心中圣洁的“嫦娥”形象的维护,她大彻大悟后将角色让给了同样痴迷嫦娥的年轻演员春来,这也是对崇拜嫦娥的情感境界的升华,也是对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欣慰。戏中戏里长袖善舞的嫦娥、舞台上的“戏痴”青衣、以及现实生活中幽怨的妻子,三位一体共同描摹了女主筱燕秋的悲情人生,以及她冲破内心桎梏、自我救赎的过程。

此外,青衣重唱,作为一出京剧没有丢掉这个传统,筱燕秋大段大段的唱词极为细腻描摹了她一路来的心路历程。并且,虽讲的是现代故事,导演也没有忘记对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突出了京剧本有的特色。不时穿插的戏中戏《奔月》唱段,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京剧之美。

 

《青衣》剧评

文/王茜

“再难回田野小径,再难听泉水淙淙,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耳边还萦绕着刚刚结束的动人的唱腔,曲折凄美的故事 我穿着大衣走在三月北大的校园,想着燕秋的痴迷与爱,错过与坚持,人生与无奈,空无和琐碎。从剧场走出时听到大家都在讨论着,都觉得很感动,被燕秋的执着感动,被燕秋对青衣的执着感动,被她对嫦娥的执着感动。

整部戏,从现代要重排《嫦娥》开始,交代了燕秋二十年前为何会离开剧团,也讲述了燕秋对嫦娥的执着于只认为自己扮演的嫦娥是唯一的嫦娥,面对着新人春来对嫦娥一角的渴望,燕秋是抵触的,拒绝的,否认春来,即使是得知自己已经有了渴望已久的新生命时,她忘不了自己这几十年来对嫦娥追随,她时时听到嫦娥对自己的召唤,即使家庭会破裂,她依然选择了嫦娥。但筱燕秋心里苦啊,愁了几十年,神经质了几十年,就因为她是青衣,她有嫦娥梦。 看戏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这又何尝是燕秋,生活中的我们不也会遇到这样的抉择,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不甘。

当戏里的燕秋,在登台前的那一刻,将戏服给春来穿上,春来要给燕秋行拜师礼,而燕秋不让,说出那句“嫦娥不拜凡尘” 我眼里泛起泪光,嫦娥对于燕秋多么的神圣,不容许有半点瑕疵,即使自己日盼夜盼那么久,也不能让自己毁了嫦娥……

生活中有很多痛,不甘,是最痛的一种痛。但,你又怎知,在此世,谁人还能有如此多的优渥痴迷一生?遇见年华是你现世最暖的礼物,而面瓜的陪伴愿是你今生最亮的懂得。

 

《青衣》观后感

文/吕静

京剧现代戏《青衣》改编自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全剧以“戏痴”筱燕秋对艺术的追求为线索展开铺垫,这位执著于戏曲舞台的演员代表剧目是《奔月》,并凭此剧一战成名;她最钟爱的角色是嫦娥,由于入戏太深,她将自己与角色融合为一体,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嫦娥的内心只有自己才懂。最终,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与她自己的人生命运交织在一起。全新的女性形象、新颖的舞台叙事、颇具现代性的舞美设计为京剧《青衣》再添亮点。

先从唱腔说起,剧中开场的清唱“再难回弯弯曲曲田野小径,再难听清清澈澈泉水淙淙……”在剧中出现了三四次之多,每一次唱的时候所赋予的情感都不一样,开场就是悦耳悠扬,缓缓地流进观众的耳朵,但是后来的每一次出现,都和主人公的心境联系在一起。

剧中唱腔的唱法,作为观众的我可以很清楚的听到李亦洁老师在处理戏中戏《奔月》的唱腔时和现代人物身份时所用的发声方法饰不一样的。现代人物身份时用的大嗓成分较多,有的念白直接就是大嗓(真声)挂上共鸣腔体直接发出的。这给了我在塑造人物时,对于现代人物和古代人物表现特点上的区分有很大帮助。

剧中舞台设计的简单又合理,很多现代戏花费很多资金去投资舞台,然而效果也并不见得有多好,反而有的会喧宾夺主,甚者更是会限制演员的表演,大大削弱了京剧的虚拟性,而此剧中导演安排的舞台极为简单合理,整个舞台干干净净,明明白白。舞台后方灵活的幕更是独具一格别出心裁,灵活的给整个舞台划出了不同的空间,令人耳目一新。

 

京剧《青衣》剧评

文/陈蕴雯

3月23日晚,我有幸于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观看了京剧《青衣》。这部京剧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出于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我对这部京剧作品有着很高的期待。而事实证明,这部作品果然不负众望,观剧完毕之后,我依然为之印象深刻。

这部京剧作品对原著改编比较大,并没有采用原著中的悲剧,而是弱化了原著尖锐的矛盾与冲突,采用了大团圆式的结局。讲述了筱燕秋于80年代初因饰演《奔月》中的嫦娥走红,却因与B角产生口角纠纷,一杯开水泼向B角,至此她的演艺生涯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时隔二十年,《奔月》复排,筱燕秋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孰料新来的春来跃跃欲试,她的天赋与努力更是让她既心生排斥又不由得产生欣赏与赞叹之情,为了演好嫦娥,燕秋不惜牺牲自己腹中的孩子,最终却发现自己已经追赶不上嫦娥的步伐,最后将角色让与春来,自己则对“嫦娥”下跪。

燕秋对“嫦娥”的这最后一跪,是对自己的屈服,更是触动了我的心。燕秋是个多么骄傲的人啊,她这一生,只为“嫦娥”痴迷,只为“嫦娥”而活,甚至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不惜打掉腹中的胎儿,她甚至将自己活成了“嫦娥”,努力追赶“嫦娥”的步伐,却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时间与岁月。燕秋对“嫦娥”的痴,从头到尾贯穿于剧情的始终,燕秋爱角色,但她也最终明白自己与“嫦娥”之间的差距,最后她将角色让给了春来,使春来成为新一代“嫦娥”,也体现出燕秋对于新一代的欣赏与栽培。

这部京剧还融合了管弦乐伴奏、美声等西方艺术,中西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的视听体验耳目一新。舞美设计简单又不失质感,在一桌二椅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技术,使舞台的视觉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不过让我不解的是,每到嫦娥出现时,白色幕布就会被拉近,我不太理解在这里白色幕布所起到的作用,还望专业人士给予解答。

最后,这部京剧虽然是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剧中弱化了春来与燕秋的冲突,使得这部戏剧整体来说有点平。演员的部分穿帮也容易让观众跳戏,望改进。

 

观京剧《青衣》有感

文/刘欣

在3月23日,我参加了学校观剧活动,此次观看剧目为大型原创京剧《青衣》。此剧大胆地突破戏曲传统程式,为观众展示了一种崭新的戏曲表演模式。这种表演模式以及剧本题材,相比之下,贴近当代生活,无论是情景、人物、环境、社会、服装,都与当今生活相联系。此剧其中情景再现表现手法独特,假借其他人物对话式回忆,表达比较清晰,又是全部是过去,又通过现在的人物提醒观众不是过去,十分巧妙。台词偏戏剧化,稍微缺少一些语言审美创造意识。人物主演演员身份基调悲凉,剧中又融入了戏中戏、舞台镜子的部分,清楚的突出了筱艳秋与嫦娥相吻合,心灵相通,只不过一个是嫦娥,另一个是筱艳秋。人物关系之间表达比较清楚,剧中溶于舞蹈成分以及话剧舞台效果处理。突出两人与嫦娥都合二为一,B稍微欠缺,花旦不符合嫦娥。在剧情上,角色“团长”意义重大,他抉择两人命运,同时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深刻的思考。剧中展现演员台上台下表里如一,将人物化到演员自身,细到每一分。剧中部分突出对演员的严格要求,告知了观众一个演员背后的艰辛,什么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剧带有西方悲剧底色,中国戏剧则注重团圆,时引起演员现实生活中思考,潜意识告诉观众莫要“攻乎异端”,学会放下。    

 

观京剧《青衣》有感

文/闫士俊

2018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观众厅,有幸观看了由江苏省大剧院出品的京剧版《青衣》。京剧版《青衣》改编自毕飞宇先生的同名小说,小说讲述了女人的故事,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琐碎生活的筱燕秋,它们成为一种女性形象的隐喻包容了世间所有女子的命运,是千百年来女性生存的缩影,展示了以筱燕秋为代表的现代女性进退失据、无所适从的生存困境和她们困兽犹斗、寻求自赎之路的心灵历程。

看过毕飞宇先生的《青衣》,也看过由徐帆和傅彪主演的电视剧版《青衣》和王亚彬主演的舞剧版的《青衣》。再观看了京剧版《青衣》后,首先个人觉得舞美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极简的装饰,让舞台显的特别干净,每一个装饰都有它的意义所在,用同一种色调反而让整个舞台特别的简单干净。其次,女主人公筱燕秋的扮演者,也是非常的厉害,印象特别深刻,把筱燕秋这个人物的特点抓的非常的准确,包括内心的纠结、挣扎、不甘等情绪,演绎的特别到位,人物感特别强。但是,个人觉得稍有不适的是,在整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过去与现在的转换,使我在观看的时候有种一直跳戏的感觉,感觉整部剧的观感不是特别的流畅。还有一点就是我特别期待最后结尾筱燕秋的徒弟春来在舞台上演着《青衣》,而筱燕秋在雪雨交加的无人的十字街口演绎着《青衣》,这种台上和台下鲜明的对比,是筱燕秋悲剧结尾的重头戏。想着导演要怎么去处理这场结尾的重头戏,可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故事的结尾草草了事,并没有把一个戏曲演员悲剧的结尾推向高潮。但是每个演员的功力是毋庸置疑的。

 

《青衣》剧评

文/张男

《青衣》是一部简约灵动、纯净唯美的现代京剧。

全剧讲述了京剧青衣演员筱燕秋对戏曲表演,对嫦娥这一角色如痴如迷的执着追求,几十年不忘初心至真至纯的赤诚之情。她将自己融入了戏中,将自己交付于戏中,虽时遇变迁仍笃定无悔。她深爱着她的戏,深爱着她的角色,她毫无保留的真情挚意经不起一丝一毫的辜负,宁愿放弃自己也不能容忍瑕疵,她的爱是完美的,所以一切不完美的表演都是对她的嫦娥的亵渎。

这应该不仅仅是演员的敬业精神了,大概近乎对艺术的一种痴狂执念,因为有极致的追求,才有极致的呈现。暂不论筱燕秋的这种看似偏执的追求是否符合大众价值衡量标准,我只觉得,筱燕秋想要的只是追求自己理想的自由,为了心中神祗,她累得、苦得,熬得、等得,痛得,舍得。这样一个女人,一个美丽优雅、弱质纤纤却坚强若斯的女人,真是浪漫极了,这个故事也浪漫得触动人心。

舞台上架起原木色如脚手架般的台框,上置衣箱、把子、西鼓、戏服、椅子,似将舞台与剧场后台模糊起来,感觉此时舞台既是台前,亦是幕后,与这一出戏中有戏的演出交相呼应。布景变化也直白的用吊杆表现,用吊杆落下形成的不同视觉高度构成不同空间意味,处处结合剧场构造的基本元素。

整体的舞台美术上有写实的设计也有写意的处理,服装也是如此,还有很多意象的处理。最鲜明的就是“青衣”,舞台上悬挂的青衣、戏中嫦娥扮的青衣、筱燕秋穿的青衣、演员行当青衣,能看到很多让人会心明了的构思点。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筱燕秋遭逢变故后,迷途中彷徨前行,身上的青衣化作舞蹈的道具,拉扯纠缠,既婉约优美又饱含意象内涵。

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现代戏,想要表现得很美确是不易,我很喜欢《青衣》充满女性化的美感,不尽完美但也足以欣赏。

 

《青衣》

文/唐玉婷

这出戏改编于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本戏以戏中戏的形式呈现,以嫦娥这个抽象人物为核心,呈现了一位戏曲演员的辛酸经历,筱燕秋为了实现演嫦娥的舞台梦,放弃了肚子里的亲生骨肉,折射出一个坚强女人的心路历程,和每一个个体都将面对的生命必然。此剧在舞美设计上也有所创新,舞台中央悬挂着人物嫦娥所穿的一件女帔,同时台口两边挂着四件京剧传统服装,用来装点舞台,舞台设计简洁大气。演员们所穿的服装和以往的传统戏有所不同,而是现代服装,扮相也是提炼了传统戏妆的元素。

第一场,当筱燕秋得知团长邀请她复排《奔月》饰演嫦娥时,筱燕秋一个亮相,配合着舞台上一道追光,锣鼓的帮衬,舞台效果极好。女帔缓缓落下,使她触景生情,想起八十年代初,自己曾演《奔月》走红,舞台上的自己婀娜多姿,受众人倾慕。虽然二十年未登台,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坚持不懈的练功,心念着舞台,因为她坚信自己才是唯一的嫦娥,嫦娥已经充斥了她的生活,难以自拔。嫦娥戏服依在,这一回她可以真真切切重返舞台,于是向戏服深深鞠躬,这一鞠躬不仅向戏中嫦娥这个人物致敬,同时也向自己的执着致敬。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足以体现了京剧演员背后要付出的辛苦。第三场幕一开,运用演员练功这种形式,展现京剧人私下练功的艰辛场景,表演形式的丰富多彩,有穿水袖练习身段的,练习把子功的和毯子功的,老师教授学生剧目等将京剧中的“手眼身法步”五功涵盖在里面。此剧形式新颖,贴近人们现代生活,剧情以及台词通俗易懂,希望以后看到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