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戏研究生观摩剧目话剧《关汉卿》剧评集锦

 

 

《关汉卿》剧评

文/迟晓庆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初走进关汉卿,不懂其愁。大多的人或许会被铺天盖地的戏剧宗师、文学巨匠这些光彩夺目的称号所遮盖,这些前人对于他成就的肯定自不必说,却也常常使人忽略了这样一位情怀百姓苍生,满身烟火气的血肉之躯。触摸关汉卿,我自飘渺,他的精神、他的真实面貌、他的生活背景。幸,前日于首都剧场观看田汉老校长编剧的《关汉卿》。

雁过留声,水过留痕,汉卿的杂剧正是他存在的证明。本医护出生,以杂剧文字作乐,却不想手中的笔有一日也能成为揭露社会黑暗、为百姓鸣不平的尖刀。若想更好解读关汉卿,当然是离不开其剧作。众人皆了解,提及元杂剧,关汉卿便呼之欲出,其成就之高,以历史分析法角度来看,于其所处的元代社会也是有内在意义的。《关汉卿》一剧以小见大,以小兰的遭遇引发而讲述了汉卿如何在官吏强压之下始终不屈的用手中的笔抒发民愤,至于落狱,至于被驱逐的种种遭遇。他自言是一粒烹不熟的铜豌豆,诚然,他做到了。战马嘶鸣的年代,黄尘起、兵马慌,我们看到历史中的关汉卿以笔为刀,愤愤其言,勇于刺破社会最敏感最黑暗的现实。他的躯体从不曾被践踏,但是他被撕破的是精神,得观此剧,我便不再迷茫,每一本杂剧都是他为民而书,每一章都是他灵魂破碎的声响!

岁月沧桑,“我胸次卷江淮 志已在青宵云外”得理想早已破灭,而“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的初心犹在;纵元朝已远,大浪淘沙,元剧永存。

 

女为知己容,士为知己死

——话剧《关汉卿》剧评

文/张凌羽

看着舞台上的关汉卿愤笔呼号,我的思绪回到了10年前,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读着课外拓展本的“你倒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量,不知苍天也肯随人愿,说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读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拓颜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竟觉得胸中激荡,难以言表,尽管我当时丝毫也不知道窦娥何许人也,这么骂天骂地又是为了何故,只记得那怨气冲天,剩下的,只有三尺素练血高悬,素雪裹尸六月天!

读完窦娥冤选场的那个周末,我走遍了小县城的各家书店,只为了找一本完整的窦娥冤,一读究竟,我要问一问窦娥,这样的冤怨,是如何隐忍,又如何挥洒地酣畅淋漓!

如果说《窦娥冤》算是一部奇书,那写下这鬼斧神工的词句的关汉卿,又当是怎样一个奇人?

与《窦娥冤》不同,《关汉卿》中少有呼号,只有那愤世嫉俗、与天地不屈的台前幕后,在这台前幕后,最动人的不是窦娥的遭遇得以流传千年,而是籍此激荡的人间正义,与所有心怀正义的人们的心灵共通,在此称之为“知己”,又以关汉卿和珠帘秀为最。

一个书会文人、一个勾栏艺妓;一个抱不平,挥毫愤笔、一个看不过,天籁高呼;一个是童子心性,喜怒哀乐,俱在眉梢眼角、一个是风尘模样,滴水不漏,都在唇前齿后。就是这样看似格格不入泥云之别的两个人,却因为最初的善与不屈,而相知、相守,终成莫逆。

四姐委身勾栏,有着风尘女子惯会的察言观色,但从不令色巧言,她的机智灵巧,几乎全用来维护那骄傲固执的关大爷,关汉卿身上的不屈与风骨,是她虽出淤泥,却执着地守护着的东西。关汉卿一代文士,理想和现实碰撞的苦闷,使他唯有竹笔可抒胸臆,这短短的七寸竹管,在他的手中,俨然成了一把利剑,直指咽喉。可他又不只是个斗士,他是个人,他是个爱发牢骚,略有些固执,在知心人面前,像小孩子一样需要被爱护被宠溺的人,是个即使有逃跑的机会,也不愿独留知己,苟且偷生的人,是个将理想看得重如生命的人!

也正是这样的人,才写的出这样壮怀激荡的窦娥冤,也正是这样懂他、理解他的四姐,才排的出这样动人心魄的窦娥冤。一幕后、一台前,一纸上、一台上,可谓生死休戚与共。人生一世,有关汉卿之于珠帘秀,有珠帘秀之于关汉卿者,足也。

 

 “痴傻疯癫”关汉卿

文/卢靖文

话剧《关汉卿》讲述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时候的过程和剧目上演的种种经历,通过与权臣阿合马的殊死搏斗以及与演员朱帘秀的不屈强权塑造了一个爱戏如命、豪放不羁、愤世嫉俗、顶天立地的关汉卿。纵观历史,关汉卿的标签有很多,元杂剧鼻祖,元曲四大家之一,东方的莎士比亚等等,在我看来他其实就是一个痴傻疯癫的写戏人。痴,痴在迷于戏;傻,傻在不懂变通;疯,疯在其狂放不羁;癫,癫在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便是我心中痴傻疯癫的关汉卿。

大幕拉开,像是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书,表面虽布满灰尘,内里却依旧干净,纯洁。所有的演员在舞台中定格,群像展览似的场景仿佛空气都已凝固,极具时代气息的布景和人物服饰瞬间将观众传送到元代。通过少女朱小兰抗拒恶奴凌辱而被诬陷,赃官不问冤情,判她死罪。关汉卿出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的支持下决定写一部悲剧,即感天动地的《窦娥冤》。但是因为剧中对贪官污吏、天地不公的辱骂,得罪了当朝权贵阿合马,关汉卿和朱帘秀的生命受到威胁,关汉卿的宁死不屈,执着的艺术追求让人深感震撼。人艺饰演关汉卿的演员在两个半小时的戏中,将痴傻疯癫四种错综复杂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现出来,让人不禁感叹一个好演员表现角色的重要性。

真可谓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痴傻疯癫关汉卿”是也!

 

《关汉卿》观后感

文/荣悦

2018年3月8日在首都剧场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出演的话剧《关汉卿》,故事讲述了十三世纪末,关汉卿完成了《窦娥冤》的创作并引起极大轰动,由于拒绝皇帝宠臣阿合马修改剧本的要求被下狱囚禁,后又与复杂的宫廷政治牵连起来。是卑躬屈膝构陷他人,还是坚守气节宁折不弯。最终原本依律当斩的关汉卿被驱逐出境,独自离开。

用悲剧写悲剧。“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昨天!”这一段气势汹汹指责天地的唱词,虽是写给窦娥,却又何尝不是关汉卿的真实写照。剧本无时不在强调关汉卿同情弱小,敢于想吃人的世界反抗的特点。一开始偶遇了解了朱小兰的悲惨遭遇便再也放不下,每每夜晚朱小兰的哀求萦绕在耳边,怒火在心中愈燃愈旺。除了拿起笔他竟没有任何办法抒发自己的愤慨,但作为杂剧的第一人他可以尽情刻画,刻画在黑暗社会的腐败政治,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下的一出悲剧;任情抒发,抒发对朱小兰的勇敢与孝顺的歌颂。正是他的耿直刚正,不肯趋炎附势的强硬人物性格与黑暗当道,无理可言的时代背景的强强冲击。两个悲剧相互交错,相互衬托,更加重了悲剧气氛。

以情动人。全局流淌着各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同情,丰富交错。关汉卿老管家对他的起居关爱;杨显之、王和卿等朋友对他的生死相助;朱帘秀对他的欣赏崇拜以及两人的暧昧情愫;大家对朱小兰故事的同情……各种感情为这出戏注入了血液,在冰冷的黑暗社会下,正是这些细小温暖的感情让他们相互搀扶着走下去,也是这出悲剧中难得的欣慰。

舞美方面个人比较欣赏监狱片段。舞台布景简洁明了,背景、栅栏、铁链三个足以奠定冰冷悲凉的氛围;监狱长在暗,关汉卿在明,两者的对话如同正义与邪恶的斗智斗勇;以及朱帘秀与关汉卿在狱中见面后的畅想与现实用灯光的冷暖映射出的强烈对比等,都为突出戏剧冲突与悲剧气氛作出贡献。昔人已去,有幸能在剧中看到这些鲜活灵动、坚强勇敢的生命,值得推荐。

 

话剧《关汉卿》剧评

文/柴霖娟

由现代剧作家田汉先生创作,首演于北京人民艺术剧场的话剧《关汉卿》从开场的闹市起就用它优秀的舞美设计深深吸引住了包括我在内的剧院里所有的观众。各行其职,热闹却有序的集市迅速带领着人们穿越到那个时代,而田汉先生的剧本犹如连绵不尽的海浪波涛,承载着观众们的心,跟着剧情起起伏伏。

不得不说这部话剧的舞美服装设计同演员契合得十分完美,让人赏心悦目的服饰不仅恰到好处地修饰着演员的身形,还将角色的灵性也一同包裹融合了进来。光是开场的一幕便大有可说之处,集市上那些数不尽的人们,身穿着不同职业各具特色的服装,红色、绿色、橙色、纱的、布的、亚麻的,色彩与色彩相互撞击却完全没有突兀的感觉,所有颜色此时融进了背景里,角色也隐入其中,所有元素一起构成了“闹市”这一画卷。当关汉卿的一袭白衣出现在闹市时,原本混为一体的场景立马有了一个中心。此时白色这一柔和的颜色成了最为显眼突出的存在,它鲜明、纯净,不染凡尘却又不突兀、刺眼,正如剧中的关汉卿,他坚毅、他固执、他敢问天地正气何在,敢骂鬼神无眼,但同样的他又普救世人之苦,体怜剧院园的戏子。白衣柔和地包裹住了他的激昂愤慨,让我们看见一位傲骨一身又带有可爱和柔软一面的大夫、作家。

除了关汉卿以外,其他角色的服饰也特点鲜明,变换了最多样式的四姐同她那些轻纱装饰的华美服饰一样貌美多姿,摇曳风韵,她不仅有着如美玉般的身姿,更有着圆滑的处事态度为关汉卿处处解难。还有那身着紫衣畏权畏势的文人叶和甫,青衣飘飘与汉卿畅聊剧本的的杨显之,如大地般沉稳却又忠诚的身着褐衣的王和卿。从正派到反派,从主角到背景里的路人,《关汉卿》一剧的服饰无疑证明了好的服装设计不仅仅是好看那么简单,他就如角色的灵魂一样,是无法从角色身上轻易割舍下来的。

 

《话剧》关汉卿有感

文/徐月

一壶老酒,两三挚友,这时关汉卿;品茗谈曲,潇洒快意,这是关汉卿;执笔为戎,与万民除害,这更是关汉卿。

《窦娥冤》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脍炙人口的唱词,悲天壮地,既骂贪官,也骂天地,痛诉天地不公,人间无道,使闻者伤心,听着泣泪,然而这等冤上加冤的事情,就发生在关汉卿的眼前。”开场,本是你来我往的市头街景,却突然来了一群监斩官,场上的气氛一下子从热闹变成了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旁观者甚至是刽子手都知道民女朱小兰是冤枉的,可那又如此呢,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冤屈已成常态,无人伸冤,无门伸冤,无法伸冤。

关汉卿目睹这一切,如同一块大石头压在他心里面,沉重万分。他是大夫,可以治病救人,他是文人,也曾自视甚高,可真真切切面多这一切时,他觉得自身渺小与无用,他要用手中的笔,变成一把刺进社会阴暗面的枪,要扎近那些贪官污吏的心。他不是兵,却做了站在千千万万人民身前的战士。好友的劝阻,各方的压力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至爱亲朋的无私帮助让他坚定了一战到底的决心。当然,关汉卿失败了,因为以一己之力无法抗衡整个社会的黑暗,但是他又是成功了,他的笔,他的窦娥,他的杂剧,唤醒了千千万万躲在墙角里的人。

关汉卿是文人,一个有风骨的文人。

 

《关汉卿》观后感

文/王泽今

感谢研会组织的研究生观摩剧目活动,能让我看到这样一出感人的剧目。

《关汉卿》讲述了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的前前后后的遭遇,为反映民间的不公正而创作、在组成演出团体、寻找演出场地等等方面遭遇的困难。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同情劳苦人民、热爱人民,以戏剧创作为武器,与女演员四姐坚持出演,不对强权要求的更改方式做出修改,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对强权屈服。

剧目一共十一场,剧情紧凑,矛盾冲突线激烈。

第一场的实景舞美设计,实景的建筑设计有考究,街头斩首的气氛被烘托出来;第二场,院内四姐和其他女演员的服装设计可谓是精彩了;狱中,舞美设计运用灯光效果表现牢笼,舞美的栅门配合声效拉起放下,声音宏大具有强烈的震慑力,场内一片寂静,为那一声门响,为四姐和关汉卿的大义。四姐,身为一个女子,在戏台演出的女子,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关汉卿剧目创作的无限支持让在场的观众为之感动,剧中不断重复着四姐的话:“你敢写,我就敢演”。这样大气的支持,可谓是一烈女子了。而关汉卿的“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这样骄傲的自白,并对强权的不畏惧,感动着台下的观众。

感谢人艺的演员,感谢田汉先生,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出优秀的历史剧。

 

妥协与拒绝

——话剧《关汉卿》剧评

文/崔大磊

人生在世,路途漫漫,离不了柴米油盐,说不完儿女情长,尝不尽酸甜苦辣,躲不过妥协与拒绝。说起妥协,我们自然能想起古龙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谈起拒绝,就绕不开这部剧的主人公关汉卿的那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古龙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关汉卿则更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而我从此剧中看到关汉卿也有无奈的妥协,这和他在权势面前的拒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剧中,关汉卿最显著的妥协是在他的职业认同感上。朱帘秀劝关汉卿辞掉太医院医工的职位而专心去创作剧本,关汉卿却没有答应,他选择了妥协,这种妥协是为了免除更多的差役,给自己的创作腾出更多的时间,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为当医工总比当个作家地位要高出许多,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在这里我不想过多指责关汉卿的这种妥协,因为他的这种妥协充满了很多无奈。当今社会对关汉卿的评价是元杂剧的奠基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家,地位不可谓不高。然而在元代尤其是元代初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知识分子的地位急剧下降,沦落至倒数第二等,仅高于乞丐。关汉卿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虽然能妙笔生花,可是受时代整体的束缚,他是无法完全超脱的。

对于关汉卿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妥协中坚持自我,在强权的压制和世俗观念的束缚中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拒绝浑浑噩噩的人生,拒绝麻木不仁的态度。于是他选择了拿起笔,写出了《窦娥冤》,把小兰的悲惨遭遇写进了戏曲,把自己的一腔悲愤融入了戏曲,把百姓们对当权者的愤怒展现在戏曲之中,这无疑是结结实实地打了当权者一记耳光。当权者自然不能放关汉卿,威逼利诱他修改剧本,可是关汉卿还是拒绝了,因为这是他的底线,这是他的原则,他不会做出让步,即使是丢掉性命也不会改变。

 

没有一条好走的路,而我选择了做关汉卿

——兼谈关汉卿的创作与话剧《关汉卿》

文/赵悦

三月的初春街头,华灯初上,料峭寒风裹挟着匆匆而过的人们,北京人艺门前,暖橘色灯光下的大石头意犹未尽地享受着过往路人的凝视与轻抚,并注视着他们选择走入剧场,参与多种况味下的人生进行时。这晚的《关汉卿》观剧活动,也在这里准时上演。

故事以关汉卿路遇女子被屈冤致死,由尔产生恻隐之心展开,经过选择演员、几易其稿、不听好友劝阻执意坚持自己的写作,到《窦娥冤》的上演,被看好与遇观众席中的知己赞扬,至剧中尖锐的言论惹怒了掌权者,掌权者伤害了剧中的演员,捧场者又杀害了掌权者为了迟到的正义,关汉卿与饰演窦娥的女主角相好,惜别后被流放…田汉的这部《关汉卿》既梳理了这位著作等身的文人生命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经历和以生命保护自己的戏的、对纯粹艺术的执念与坚韧的美好信念,同时给予我们的,还有作者的是非观与要劝勉后人的一切。

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极尽写性格与命运之能事,我们反复阅览文本,甚至可以发现更为吊诡的剧情依据:窦娥这样一位女性,是以何种力量,自剧作问世的数百年间,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依旧“感天动地”的?且看窦娥其人,她的孝,体现在童养媳嫁到夫家,没享过丈夫的怜爱夫便久于人世,与毫无血缘关系的婆婆生活在一起。张驴儿将下毒的汤不慎毒死了自己人,诬赖婆婆,窦娥不忍婆婆受创自担罪责;她的善,体现在斩首示众当天,一定不能从婆婆家门口经过,怕婆婆受不住伤心。种种看似平凡但却非一弱女子所能为之,关汉卿刻画这样的一位女性性格怎能不叫人震撼与惊诧?

而田汉之作《关汉卿》,将重点放在了刻画关汉卿其人其行上,似乎也与关汉卿之作《窦娥冤》不谋而合了,仿佛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关汉卿,窦娥,他们的灵魂已然融在一起。在话剧工整的一幕幕敷衍开来,我看到了田汉大师对于幕间的精准把握,第几幕、时间、地点,格式规整方显大家风范;又如在剧中用行动向观众展示其所认为的戏剧的样子:关汉卿好友来访,见其与另二人边吹边唱,此非案头剧所能为之,便愈加体现了戏剧的独特风貌与魅力。更有如台词中传达我们的,如对人性的辨析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写关汉卿的高洁品质,“我是爱写戏,才写戏,不是为了发财,生死祸福,我自己去当”;以及关汉卿宁愿遭难也不为谄媚奉承而改变自己写戏的意图,无论在多大的外界压力叫嚣“戏不改就不能演,不演就不成”时,用生命保护自己的戏的关汉卿直截拒绝:宁可不演,断然不改!如此的《关汉卿》,如此其笔下的窦娥,于如今的观众来说,再联系个人际遇,亦是别样的感动与思索。

写戏离不开褒贬,总在劝诫与反抗间坚持己见。倒数第二幕,关汉卿与饰演剧中窦娥的朱小兰在牢房中惜别,舞美的精妙处理深化了观众的印象:黑黢黢的舞台上方,无形的网禁锢了两人的身体,却再也无法约束那为爱而呼唤的自由灵魂;偏右侧的沉重的锁链,两条垂坠,似乎看到了将要到来的结局,那么昏暗和污浊的时代,究竟何时才能化作云烟?烦扰驱散在诗情画意中,绿色柔光转蓝紫色顶光,“相永好,不言别”,漫天雪花中,暖光渐收。

待来年,遍地杜鹃红。《关汉卿》尾声虽被流放,其象征意义也显而易见:斯人逝去,其作千古。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结束,但如何在来过的世上留下意义,也是值得每个人都思考的、人生的命题。

最喜谢幕时,众人拱手作揖,请出关汉卿的扮演者,我看到了,在时代的风云流转中,对文人、对信仰不变的敬重。愿时光不被辜负,坚持终会相遇。感谢《关汉卿》,以及不朽的关汉卿。

 

观摩话剧《关汉卿》有感

文/吴靖华

2018年,中国戏曲学院的第一任校长田汉先生诞辰120周年。1958年,话剧《关汉卿》,在他的笔下横空问世。3月8日晚,在学院研究生部的组织下,有幸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观摩学习了这部经典名剧。

除此之外,对于这部话剧,还有另一份期待。关汉卿的扮演者——王斑,一位长期活跃在电视荧幕上、深受观众欣赏和认可的实力派演员。

故事情节由少女朱小兰惨遭陷害被判斩刑的冤案展开,反映了当时社会恶霸肆意、赃官横行、黑白颠倒、善恶不分、民不聊生的凄楚景象。关汉卿,一介郎中、文豪,义愤之下,以《东海孝妇》为载体创作编排出了杂剧《窦娥冤》,为民发声,百姓们赞叹、感激不已。不料,遭到了官僚们的阻挠,面对恶势力的压迫,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即使冒着断头的危险,亦要为百姓们伸张正义、坚持心中的一份凛然和不屈的情怀。

此剧以《窦娥冤》的由来、创作、演出为背景,一来揭示元代官僚恶势力的丑恶嘴脸,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历史背景下百姓们的疾苦生活和艰辛;二来随着一系列的矛盾情节的展开,关汉卿的一系列的行为举动,让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铜碗豆”的铮铮铁骨英雄形象。

另外,在此剧的编排上,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戏曲手法和元素,无论是从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空间等的处理上,都使话剧的写实和戏曲的写意完美结合,为本剧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关汉卿》剧目观后感

文/刘畅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有幸观看了老校长田汉先生编剧的《关汉卿》,经典的剧目加上优秀的表演灯光舞美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

最喜欢第一幕中的人物群像,窦娥的原型被问斩,百姓们在灯光之外定住,形成一种天下苍生湮没于滚滚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也正是这种对于百姓的表现,为后来剧中关汉卿与封建统治者反抗进行了铺垫,关汉卿并不是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为天下百姓争取话语权,在那个不平等的社会争取一个作为“人”的权利。关汉卿先是作为一个医者出现在社会关系中,他擅长医治心痛的毛病,但是他医人却医不好这个畸形的社会。他才华横溢,以笔作刀针砭时弊,在亲眼目睹了无辜百姓的屈死后,决心拿起笔,把这血淋淋的世界撕破给世人看。关汉卿的书房是重要的场所,几场重要的戏都在书房内,他书房的布置既简单又真实,刚刚写就的文章段落被挂起来晾干墨汁,和《妖猫传》中白居易的房间布置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了作为一代才人的生活细节。当管家仆人来让关汉卿休息时,关汉卿拒绝休息而继续写作,这种精神是一个真正热爱创作的人才有的。当他废寝忘食地写完之后,与一二好友一起讨论,谈到兴头上甚至站上坐炕,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创作的剧作中,这种忘我的态度十分令人感动。关汉卿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更是一个敢于肩负起人民权益的伟大的人,他为了说真话不怕死,在官府的捉拿命令下敢于站出来,毅然决然地走向命运的刑场上。他与朱帘秀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也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叙事线索之一,这两人惺惺相惜,是封建社会中纯洁的情感,是互为知己的幸运,人生在世,知己难得,所以无论是在牢狱中的情节还是刚开始二人商讨创作的情节,都充满了尘世中真诚情感的美好氛围,为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增添了一笔浪漫的色彩。

 

《关汉卿》戏评

文/魏熠豪

十三世纪末叶,元世祖年间,南宋新亡,吏治腐败。有感于民女朱小兰因屈打成招被诬陷而处死的冤案。戏剧家关汉卿便开始了一部不朽的作品创作,这便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戏剧的开始用牌楼和古建筑侧面的结构塑造了庄严的气氛,随着朱小兰的含冤砍头,关汉卿那种不趋炎附势,宁折不屈的人物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拒绝皇帝宠臣阿合马修改剧本的要求后,关汉卿等人被下狱囚禁问罪。随着阿合马被刺身亡,一出《窦娥冤》又与复杂的宫廷政治牵连起来。在众人说情下,原本按律当斩的关汉卿被逐出境,他没有与友人告别而是独自离开……

在这部戏的舞台设计中我看到的大多是对称的场景,比如开场以牌楼为轴线左右两个建筑结构的对称;在朱帘秀家的那一场是以月亮门为轴线左右两个建筑结构发生对称;在关汉卿的书斋又是两个隔扇的对称;最后一场关汉卿被流放,几棵树的对称……多次的对称会让观众有些视觉疲劳,而且景大约半小时换一次也会有点尴尬……但其中我还是最喜欢关汉卿和四姐入狱的那场设计,铁链、兽首、悬吊的狱中围栏、幽暗的灯光给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整部戏以《窦娥冤》为缘由,关汉卿宁可不演,也不改戏的这种宁折不屈的人物性格被书写的淋漓尽致!

 

《关汉卿》剧评

文/辛黄贤

关汉卿这一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在《关汉卿》这一话剧的观看中,让我了解到了关汉卿他身上那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感天动地窦娥冤》这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以及演出后带来的苦果,整个观剧过程让我很感动。加上精美的舞台设计和人物造型,有很强的代入感。在此剧的第一幕中,为观众展现了元朝生活的图景,台上演员服饰有鲜明的元朝特色,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学的中国服饰史中元朝的服饰。在剧中,杀头场面的紧张气氛以及关汉卿对自己作品的执着,关汉卿与朱帘秀对彼此深厚的感情,使整体剧目营造出了既紧张又温馨的氛围,也让观众体验到了极为享受的视听盛宴。

在第六幕玉仙楼的正官厅此剧达到高潮,阿合马大人因为关汉卿等人没有修改剧本很是生气,惩治了他们,但他们并没有向阿合马大人的权势低头,而是反抗。王斑老师把关汉卿的精神气质表演的淋漓尽致,无论何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畏强权卑躬屈膝,古往今来又有何异同?此剧的演绎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

在狱中,关汉卿与朱帘秀见面,舞台上只有两束光,舞台右面悬挂着冰冷的铁链,很是阴森恐怖,木栅门的升起与降落都在紧扣观众的心弦。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彼此深厚的感情,让观众为之动容。

昔人已去,而他笔下的一部部作品却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中国文化中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关汉卿》观后感

文/苏徐进

3月8日在首都剧场观看了由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关汉卿》,故事讲述的是13世纪末,关汉卿有感创作出《窦娥冤》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由于时代的黑暗腐败以及不可化解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最终以悲剧收场。

剧中关汉卿始终没有离开一袭白布长衫,身材挺拔笔直,不仅与其太医院大夫的职业相衬,更烘托出他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与女主人公朱帘秀的碎花长裙形成鲜明的对比,艺妓女子的人物形象不言自明。服装突出了人物性格与职业的相辅相成。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讲述关汉卿在家中写剧本的戏有两场,舞台上一桌,一椅,一床,一屏风,火烛,笔墨,简洁朴素又明亮大气,虽然身为太医院的大夫,却不难看出他的清廉耿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质朴简陋的房屋并不影响络绎不绝地拜访,无形中增添了关汉卿的人物魅力。

最后一场郊外的戏,略显稀疏的树林,静默的石桥,潺潺的流水都渲染出一种夹杂着安宁与无奈的矛盾气氛,偶然经过的挑扁百姓既显得踏实悠然又给人微小无力之感。经历了生死离别,牵扯在事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用时间来疗养心中的创伤。不仅是他们,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百姓,又有谁能平稳安全的度过一生?在这里结尾,最是恰到好处。

《关汉卿》的服装与舞美,在剧本的基础上再次促进剧情发展、完善剧情内容,加深剧情意蕴服务,是一出完整优秀的舞台话剧作品,值得推荐。

 

观《关汉卿》有感

文/叶颖

话剧《关汉卿》,讲述的是,13世纪末叶,剧作家关汉卿在看到民女朱小兰被屈打成招的冤案,有感而发创作元杂剧《窦娥冤》,在朋友朱帘秀,杨显之,王和卿等人的帮助下,成功的在丞相母亲的寿宴上完成了《窦娥冤》的演出,观众对《窦娥冤》的反应极其热烈,认为是写出了元代当时官吏腐败;而官吏则对《窦娥冤》的演出有所不满,强行要求关汉卿改词。关汉卿认为把对贪官污吏的删改就会影响剧本的内容,宁可去死也不愿意改剧本。

整部剧是截取了关汉卿创作《窦娥冤》前后所发生的事,清晰的交待了剧本的创作动机——因为眼看朱小兰被杀头,自己一个大夫,能做的只是给人治疗头疼感冒,却不能“救人性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心中难免会有想做些什么的冲动,就拿起手中的笔,为窦娥,也就是朱小兰喊冤。同时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提示百姓,为自己不受压迫而去反抗。

其实,在讲元杂剧创作的历程,也是在说古今的大部分剧作品,尤其是民间生发出的作品,都是反应了民众的呼声。人民想要说出的话,通过戏曲或者其他的形式进行传承,给观众反思。在剧中,就有观众在看过《窦娥冤》后,刺杀阿合马。而且不管是剧中的《窦娥冤》,还是《关汉卿》,都是立足现实,抒发自己理想的作品,所以很容易和观众心中所想联系一起,激发观众对生活现状的反思。现在很多时候缺少的就是对现在生活的反思,温水煮青蛙,等到真的触及到自己的,已经不能反抗了。而以后也期待更多能反应现实,引发反思的剧作。

 

话剧《关汉卿》简评

文/王抒曼

话剧《关汉卿》由田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洗礼,北京人艺在去年又重排了这部作品,在剧本和舞美上都作了大量创新,舞台表达上也更为符合当代价值观。关汉卿生平留下的史料极少,后人大多通过他留下的杂剧作品窥探他的人生。田汉原作中的关汉卿是个浪漫主义的人物,虽为作家和太医,却没有一点文人的柔弱,更像个浴血奋战的战士,高喊着“我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是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带着很强的时代印记。而北京人艺的复排版中的关汉卿,一身铮铮傲骨中还有一丝烟火气与人情味,面对世道不公,他也想为民请命,但自觉渺小无能,内心踌躇不定,是挚友朱帘秀那句“笔就是你的刀”,让他有了冲破黑暗桎梏的愿望。田汉原作中还有一重要人物二妞和刘大娘,北京人艺复排版删繁就简,去掉了这一条线,又加入了屈死的朱小兰托梦这一情节,也让原本犹豫不决的关汉卿下定了写《窦娥冤》的决心。另外,作为围绕杂剧《窦娥冤》创作和演出事件而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也少不了与戏曲元素的融合。元代杂剧的唱腔考证困难,导演便借用了京剧和昆曲中的唱腔与念白,复原后人心中的元杂剧。演员在某些对话时需要加重情感,也借用了戏曲中的韵白,意味绵长。导演在处理关汉卿与朱帘秀的情感上也没有落入俗套,二人彼此心灵相通,是高于爱情的革命情谊。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把当代价值观融入到古人旧事上的新编话剧,正如导演所言,“现实主义鼎沸于散曲杂剧”,演绎的是“后人眼中的关汉卿”。

 

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民族精神

——观话剧《关汉卿》有感

文/李学熹

得幸观看人艺的话剧《关汉卿》,两个半小时里仿佛走进了元代,走近了关汉卿。话剧讲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孩朱小兰,奋力抵抗恶奴却反遭诬陷,贪官蒙蔽双眼不问实情,判其死罪。关汉卿义愤填膺,深感世道不公,决定写下悲剧《窦娥冤》,并因此与权贵阿合马展开殊死搏斗的种种故事。

话剧《关汉卿》的舞台风格十分鲜明,剧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鼓的运用、戏曲的念白、舞蹈、音乐等,使得元代的氛围更加浓烈,舞台形式多样化。后面运用的戏曲元素,将话剧“戏曲舞蹈化”,加之与戏曲音乐相结合,让整个戏在艺术层次更“精致”。剧中关汉卿与朱帘秀的人物关系,他们一开始应该是一种知己间彼此欣赏、心心相惜的情感;后来一起对抗权臣,面对死亡应该是一种相依为命、祸福相依的超脱气节。但是他们演的都太正了,多了被压迫的汉族文人的“骨气”,少了混迹市井的“人气”。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杂剧声腔,由于曲谱史料的缺失,不能够感受杂剧声腔的魅力。缺少了在蒙古统治者压迫下,以北曲为特点的抗争题材的“韵味”。虽大量运用昆曲等音乐形式,但,由南戏发展而来的昆腔抒情有余,爆发不足。

排演关汉卿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事件的现实意义在不同角度、不同观点有不同的意义。小的方面可以是对梦想的执着、坚守;对正义的捍卫、道德的准则;大的方面可以是反腐反贪的决心,可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气节;可以说,关汉卿的身上凝聚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闪光点!

 

天地苍茫一根骨

文/刘芯男

人艺版《关汉卿》是田汉大师的作品,原作是一部十二幕的话剧,北京人艺将之精简为七幕。人艺排的这部《关汉卿》并不是一个传记是话剧,大幕一拉开时,精良的舞美背景就带观众回到了元朝,市井街头、勾栏瓦舍。关汉卿是剧中的关汉卿,也是历史书里的关汉卿,在元朝,蒙古人的朝政,相对而言是黑暗蛮横。吏治腐败,有了朱小兰事件,这是他的名篇《感天动地窦娥冤》创作由来。因为《窦娥冤》这部作品,关汉卿的人生由此变得跌宕起伏。

关汉卿的那句名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 粒铜豌豆”。这是一个文人用一种戏谑写口气标杆自己的气节,元朝对汉族文人的考量与以往不同,之前的朝代更替总得来说是华夏汉族人民在你追我赶,改得只不过是哪家王朝的姓氏。元朝则是蒙古异族的统治,民族之间的排挤打压,使得汉族文人没有出头之日。关汉卿是医务人员,却有些个弃医从文的味道,这不仅让我想起,孙文和鲁迅二人。尤其剧中刘大娘一句:“关汉卿你只能给人看些伤风感冒,哪能救得活人。”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在真正的国难面前,医术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关汉卿本是个医官,却不是以医术流传于世,反倒是因为其杂剧而成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创作杂剧的行动线,就不是我们熟知的因为元朝官场黑暗,底层文人没有进士之道,被迫要在勾栏瓦舍书会才人以某生计,他将入仕为官的治人之心,转化成以杂剧抒怀写愤。人物的创作十分丰满,关汉卿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正气书生(大夫)模样,从不肯屈从修改本子这样的情节,来体现关汉卿,乃至往上追溯一代代有气节的文人,不畏强权的性格形象。

 

《关汉卿》话剧观后感

文/张梦迪

关汉卿这部话剧讲述了关汉卿窦娥冤这部本子元杂剧的创作过程,塑造关汉卿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表演开始,便是关汉卿看到窦娥的原型被撕撕扯扯送上法场看了头的事,在乡邻口中关汉卿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遂痛心疾首,气愤难平,这个讲述过程,仿佛时间静止,官差百姓都站立不动,在关汉卿得知真相后,大喊一声,人群像解了禁锢一般活了过来,但事情并无逆转,贪官横行,善主含冤,百姓受苦;如此对比更加显示了关汉卿的无奈与气愤。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大夫身份无用,亦是想弃医从文,后他与歌妓四姐一番商量,在四姐和众位演员朋友的支持下开始创作窦娥冤。

回到书斋的关汉卿迫不及待开始奋笔疾书,他梦见窦娥之魂进入房中,不断诉苦,期期艾艾,求他成全,揭示官府阴暗。此时关汉卿的戏剧形象初步形成。演员朋友来访,他便悉心讨教,谦虚有礼的一面呈现,显示了其并非年轻鲁莽,而是真真的怀着一片赤子之心。友人看的入神,他却疲惫睡去。

本子渐成,他担心无人敢演此时四姐来了,说她必定会演,一个嫉恶如仇,仗义相助的女儿形象脱颖而出,并与贪官污吏形成反差,不唯唯诺诺趋炎附势。在友人的帮助下第一场戏在官老爷家上演,较好连连演出成功,却也为之后厄运埋了伏笔。关汉卿不改本子,四姐仗义相助。以此戏剧进入高潮。

这部话剧在演员刻画描写上都很恰当,是一部不错的话剧。世人看完,皆怀正气。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文/张雨茗

“玉可碎,而不可毁其本;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自前几日观《关汉卿》话剧后,这句主人公的台词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短短只言片语,道尽关汉卿这位伟大剧作家的正直气节,使人为之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以剧作家为主人公话剧而不是剧作家的戏,有不一样的感觉,这部话剧使我深刻感受到《窦娥冤》创作和推广背后的艰辛和当时社会的黑暗。观《窦娥冤》这一悲剧了解社会黑暗的面貌,但并不感同身受,因为时代相距甚远,不会产生共鸣。而观看《关汉卿》后,将了解到《窦娥冤》创作背景以三维话剧的形式展现在眼前,由于演员精湛的演技,使我仿佛置身十三世纪末,切身感受当时的朱小兰的极大冤屈。

话剧第三幕中的朱小兰求情关汉卿很有新意,舞台效果引人注意。舞台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小兰的冤魂,一方说话时一束灯光打在小兰的身上,这方讲罢他方登场,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关汉卿在构思时的纠结: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写出真相还是委曲求全寥寥带过。他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写出真相,更表现一代文豪关汉卿的正义之气。

 

话剧《关汉卿》剧评

文/张玲茹

在田汉先生诞辰120年之际,话剧《关汉卿》的排演似乎有这不同的意义。正如于光头、折扇、挥毫题诗、性情众人的田汉先生一样,《关汉卿》这部作业同样突出了关汉卿这位戏曲“斗士”刚正感言、潇洒不羁的一面。话剧《关汉卿》诞生在1954年,因此,这部作品也带有着二十世纪抹之不去的历史痕迹。它以关汉卿创作经典戏曲作品《窦娥冤》为线索,从民女朱小兰被诬处死为开端,以《窦娥冤》上演的得罪权贵获罪收场,铮铮傲骨的关先生在这样的故事中经历了世事百态、却未丝毫磨灭他那不屈的意志。

我所看到的话剧《关汉卿》,严格来说,并非是田汉先生的原作。人艺在历史上曾两次排演过这部作品,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哪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未能留存到现在。此次重新排演《关汉卿》乃是人艺在原作的基础上大胆改进、再创作,原本12场的戏删减为8场。人艺没有蹲循田汉先生的脚步,他们所想表现给观众看的,是还原到一个戏剧人的关汉卿,而非象征一个英勇的斗士的关汉卿。当然,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高低之说。我们不能够说一个戏剧人物具有高昂的民族意识、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说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只有自我、只能在社会变迁中漂浮而放弃斗争、碌碌无为就是一个“小写”的人。在戏剧作品中,没有“大写”“小写”的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人物,评判一个人物的好坏,在于立的住,在于观者能够相信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符号。从这个层面上说,这是一个新的人艺的《关汉卿》。